语文审美教育浅论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文章

语文审美教育浅论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0-11-9 9:28:53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44-02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传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诗”“乐”的学习。他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同时期的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也早就重视美育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掀起,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积极传播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建立学生“真美善之三德”等等,大教育家们认识到美育在不断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此语文审美教育得到积极的传承和发展。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更是显得举足轻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应向纵深发展。

  首先,中学生的成长不可缺少审美教育。中学生的年龄段集中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少年期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内部语言的长足发展,使个体开始反思思考,抽象思维,客观世界的朦胧感与神秘感日渐破除,导致主客观的分化。青年初期是审美个性确立期,以少年男女的性成熟为标志。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及特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行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应该了解中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实施审美教育。

  其次,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教法上重理性分析,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代替想象,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美感的丧失,导致语文课堂打动不了学生的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审美教育能根据现实的发展和需要,自觉主动地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更积极的、更高尚的美的世界,促进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并在不断提高中形成他们的对美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主动的、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的参与。

  再次,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审美教育。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在前言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这样写道:“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的发展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首先,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因材施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讲究个性自由,喜欢张扬,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如果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试图用专家学者或某位教师的观点统一全班学生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鉴赏评析意见,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的思想,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化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 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审美既是审美主体的自觉活动,同时又离不开审美指导者的参与。由于教师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比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比学生更为深入,因此适时的点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再次,营造美的氛围,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氛围中最有价值、 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 教师应当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四、结语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能唤醒个体的生命体验,重视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引导学生求真,也劝其向善,更劝人为美,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同样,应该努力避开功利的纷扰,带领学生真诚地投入到文本的解读和体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置身于语文课堂的审美活动之中,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成长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健康发展,这才是语文对人的全面发展所产生的价值所在。美学是一种诗意冥思的方式,语文课堂可以借助美学为生命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外桃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都能以这样的目标实施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离真正美丽的语文就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