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文:论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培育策略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论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培育策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3-11 16:32:38      点击:

杨洁梅

[摘 要] 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是指民族预科生因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这种自发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是推动民族预科生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源动力。激发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是凝铸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预科生大学毕业后全心全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认识之本和精神力量之源。激发民族预科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参与中华文化的热情是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三大有效策略。

[关键词] 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培育策略

一、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经济依存、情感亲近、内生动力对国家团结统一、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民族预科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地区新一代的学习者,也将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看,民族预科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学习者,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激发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培育他们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认同感,对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稳定、团结、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民族预科生展开中华文化认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民族预科生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张婷燕、张海燕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得出该地区的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存在“认知上不全面,情感上不够亲近,行为上不够自觉”的问题[1];张广才从认知、情感、意向三个维度对内地高校的民族预科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心理测量,认为该校民族预科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国家主流价值观认同等三个方面表现不足[2];吴勤喜、皮艳艳也对内地高校的边疆籍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中华民族文化认知不足”“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很感兴趣”“对传统文化却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审美意识上的偏差”等问题[3];丁洁琼则调查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预科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情况,认为“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整体情况是较为乐观的”(以往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十分了解……但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看,其实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民族预科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民族预科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等[4]。

综观上述研究,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在认知、态度(情感、意向)、行为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不断增进与强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与策略

(一)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民族预科生的身心与智能发展,沐浴着党和国家所给予的雨露阳光。民族预科生正在接受的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有教育平等权而施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表现。众所周知,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居于不利的地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客观差距,保障少数民族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5]。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预科接受一或两年的语言、文化、数理等知识的预备教育,达到结业要求后直接升入本科学习专业知识。“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预科生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家庭所在地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与他们就读的大学所在城市的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民族预科生就读的大学、大学所在市政府以及家庭所在地政府等相关机构,以学费减免、学费贷款、助学岗位、生活补助、生活物资发放等形式给予了资助,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预科生在学费、生活费上的困难,为他们在校就读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外部的支持与帮助是应该的、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6],上述举措从教育上、经济上为民族预科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必要且有力的外部支持。

将民族预科生个体发展的外部支持转化为民族预科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要以感恩教育、精准资助为桥梁,进一步激发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的热爱。

以课堂思政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贯穿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学习之中,让民族预科生明确地意识到党和国家、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家庭所在民族地区对他们的个人成长、身心发展、学业发展所给予的全方位的关爱与扶持,使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的亲近之感,以及对家庭所在民族地区的反哺之愿。以民族预科生的内在情感为驱动力,促进民族预科生自发地亲近、融入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的中華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