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康复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康复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10 14:00:00      点击:

邹积华 陈淑萍 黄国志

[摘 要] 康复医学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政府、院校、医院、企业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运用资源优势互补及共享、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方法,解决在康复医学教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康复人才,为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康复医学教育;协同育人;政产学研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康复治疗学”(B120ZJ2041);2019年度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康复医学‘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B120562288);2017年度南方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育改革项目基金“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G617ZJ0004)

[作者简介] 邹积华(1991—),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运动损伤康复、康复医学教育、可穿戴设备康复应用研究;黄国志(1963—),男,广东广州人,博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主任医师,院长(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康复医学教育、干细胞康复和智能康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088-04   [收稿日期] 2020-12-15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及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增加,养老产业与大健康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民生与经济结构转型中尤为重要的新兴业态,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滞后、教育观念未能與时俱进、教育经费投入不匹配等,康复专业人才存在庞大的缺口[1]。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整合资源探索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成为我国康复专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康复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现代康复医学,康复专业教育应运而生。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目前全国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56所,开设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30多所[2]。随着康复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新设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2个特色专业,推动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3]。在毕业后教育方面,国务院学位办新设立医学技术类研究生学位点,促进康复专业高学历人才培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毕业后康复专业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二、康复专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院校专业办学条件、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参差不齐

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包含康复治疗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但目前国内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时并未实施专业认证工作,没有明确的专业认证实施及管理机构,很难有效督促检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导致国内院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二)专业办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部分院校因办学经费及场地制约,缺乏实验教学设备、实验室生均面积不足、缺少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学生临床实践应用技能学习条件受限,临床治疗经验缺乏,无法适应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5]。

(三)师资力量匮乏

康复医学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2017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医学技术类研究生学位点及博士点,但短时间内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人数十分有限,多数专业人才在各医疗机构任职,导致院校中缺乏具有足够临床经验的教师,出现教师供不应求的现象,无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三、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一)建设方法

1.建立“校政”协同育人平台。首先,与广东省残联签订共同建设康复医学院的战略合作协议。政府投入6500万资金建设康复教学综合大楼,并于2016年年底完工,共计2万平方米。同时,获批国家级康复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解决了制约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资金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瓶颈。其次,依照残联系统及社会需求导向,多方面培养专业康复人才,双方共享优势资源。根据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聘请残疾人康复机构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学院课程负责人或授课教师,平均每年有20%以上的毕业生在残联康复机构任职服务。同时,学院结合残联康复人才需求,开办中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硕士课程班及管理培训班。

2.建立“校院”协同育人平台。学院联合国内著名康复医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加强“校院”教学合作,利用学校和医院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培养理论水平高和临床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康复人才。学院与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将其作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整合该院20多位国外留学回来的专业康复教师,以及10位康复专家参与联合人才培养。以协同育人模式在广东省内建立12家“校院”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以“学校—医院”的联合模式,将临床优秀的康复教师吸纳为学院师资力量,形成教学资源互补、强强联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解决目前国内院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差的问题,为我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校际”协同育人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克瑞顿大学开展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项目,每届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与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定期开展学生见习交流访问活动,与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签订科研合作意向与计划,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校开展人才培养、师资进修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康复人才培养合作平台,逐步迈进康复教育国际化进程。

学院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建立了“康复100”在线教育平台,引进国内外康复专业课程资料,为学生提供在线远程学习资源,記录学生学习难点及问题,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确保优质课程质量。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提供远程共享学习模式,为残联康复机构和康复专业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学习账号和课程资源,积极推动国内康复在线教育建设,为康复继续教育提供学习平台和资源保障。

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与国内知名康复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制度,为师生提供在多平台上进行技术锻炼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机会。例如,与广州市铭与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全国康复精英实习生计划”,与常州市钱璟康复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产学研用”平台,以此为契机,让企业为教师提供创新实践探索和应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解决教师实践科研能力缺乏、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缺失的问题。校企双方资源整合,在共同的平台上谋求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培养体系,能够实现1+1>2的人才培养效果。

5.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命康复医学院领导并负责学院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决策,创新地将企业董事会模式应用于院校管理中来,自主完成管理工作,多方面监管和跟进,避免管理权力集中,提高学院管理运行效率。

6.构建协同师资管理体制。构建“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协同师资管理体制,整合师资队伍。学院将残联、大学、医院等各单位所属机构的专业教师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学院协同管理,进行课程负责人统一评聘,吸纳优秀专业教师,建立协同培养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学院共招募非编制优秀教师近20人、名誉教授2名、客座教授2名,均来自国内外各著名康复医疗机构及政府部门。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参加学生论坛及授课,包括中残联康复部前部长、广东省残联理事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校长等,不断培训学院教师队伍,逐步提升其教学水平。目前,中高级职称教师已占学院教师队伍的近60%。

7.建立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学院结合社会及残联系统需求、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创新创业发展需求,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导向上,结合残联系统人才需求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残疾人康复专业核心课程(社区康复学、辅具与假肢矫形学)以及特殊教育核心课程(人体发育学、康复心理学)。截至2016年,已有超过20%的学生在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及特教机构任职,毕业学生质量得到残联康复机构的一致肯定。学院还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际康复专业认证标准划分专业,启动国际专业认证项目,聘请国外专家教授6人参与专业建设改革项目,现已参与改革课程12门,新增及修订全英课程8门。

学院还结合残联康复机构继续教育需求,承办3期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训班,不断输送康复相关的临床及管理型康复人才,并被评为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广东基地。

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社会需求导向,增加学生在残联康复机构以及养老机构的见习实习时间。同时,学院响应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探索和尝试,聘请校外创业导师,联合项目投资方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实提供可靠的平台。此外,增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立“Win7课题部”及“康复创客空间”。“康复驿站”项目作为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已在医院试点运行,还增加了创新学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二)创新特色

1.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院经过创新性改革和实践应用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校政、校院、校际和校企育人平台,充分整合学校、医院、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运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企业实习、创新创业、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培养学院专业人才,并结合社会、残联及国际化康复人才培养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性实施“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整合政府、残联、教学医院的专业师资力量。一方面弥补了院校师资的短缺,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多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政府及教学医院专业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能力,让相关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和用人单位更直接了解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院人才培养建设提供更多的综合性、建设性意见和帮助,培养多需求导向型的国际康复专业人才。

2.建立董事会管理协调机制。创新性利用企业董事会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的院校管理模式,整合政府和医院领导参与董事会的管理和运营,确立学院改革发展方向,全面布局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提高学院创新改革能力及协同育人平台的应用水平,对管理及执行实施多方面监管,避免管理权力集中。同时,建立学院董事会管理章程,完善学院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规范学院运营管理机制,各部门分工协作,定时举行董事会全体会议,确定学院发展中的重大决策,让实施方案能够落实在项目执行中。学院全员积极参与管理,实现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统一整合、协调运转,提高学院管理运行效率。

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与应用

该体系经过4年的实践推广,得到康复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逐步形成可复制的模板案例,并将学院建设成果以模板案例形式进行多院校的实践。

(一)学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实践推广成果

与残联开展“政校”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政府资源建立华南地区最大的康复教学中心,与6所直属附属医院、13家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医教协同育人,建设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利用临床康复科室教师资源强化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同时,整合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创办“随心手愈”产学研用项目,形成校企合作模板并投入市场,被全国11家特教机构及数家医院采购,作为临床治疗仪器得到广泛使用。

(二)学院协同育人教育改革实践推广成果

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设立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设立学院创客空间,并且在医院开展学生创业项目,获得全国康复医学创新创业大赛3个单项一等奖。学院被评为广东省“试点学院”,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发表SCI论文35篇、期刊论文121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1项、教学课题27项,获得全国教师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学院协同育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推广成果

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培养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500余人、碩士研究生68余人、博士生12人。与境外7所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国际康复专业认证,培养国际化人才16人,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境外升学率为38%。获得国家级学生竞赛奖励12项、省级5项,在校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12项,获得专利19项。同时,涌现出偏远山区支教学生申贤才、黄杰斌等先进典型,充分体现出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累计为中残联培养康复创新型人才500余人,培养200余名康复科主任。组织学生开展“随心手愈”“MAD”志愿服务,为社区老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获全国卫生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铜奖,并荣获团中央命名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五、小结

本文主要总结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理念及建设方法。针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协同育人平台实践、资源优势互补及共享,多方面提高康复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述,于庆,刘奔,等.论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5):116-117.

[2]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8):881-884.

[3]薛晶晶,邹智,危昔均,王清,瞿代虎,张敏仪,林汪燕.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2011:2.

[4]吴世彩.康复:现代医学的时代性价值旨归——也谈时下中国现代康复高等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131-135.

[5]孙航.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亚太教育,2015(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