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非经典”写作教学浅探
赵洪涛
摘要:大学生写作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关涉到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但目前的写作教学所起作用有限,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写作教材与学生的兴趣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概而言之,大学写作教材的案例多偏向于经典文学作品,而忽视了当下文化,因此,笔者设想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作为写作教学案例,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唱、读、想来提升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流行音乐;写作;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86-02
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当下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短板。一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课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即引导学生在读与感悟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经典文学作品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与审美性,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之间有一定的隔膜,这启示我们:为什么不让写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近一些?笔者发现随着电脑的普及,手机功能的多元化,学生摆弄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多,从中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听流行音乐是学生花费时间较多的一个项目——西方与国内学者相继指出,我们正迎来一个新的“听觉时代”。流行音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闲暇之余都会通过mp3、手机来听音乐,很多同学能够吟唱出很多的曲目,并对其中的精彩歌词能做到脱口而出。既然学生对流行音乐这么感兴趣,不少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又带有很强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提高其写作能力?
流行音乐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及能力培养具有以下的价值。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这种兴趣假如利用到写作中来,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效用。第二,歌词中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与文学价值,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这有助于学生明白写作的目标与责任。第三,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活跃写作课堂过于理论化的沉闷气氛。第四,音乐起伏的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与感性知觉。而想象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音乐BAIS理论指出,音乐的最终目标是联想。这与写作的心理过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五,通过对一些劣质流行音乐歌词的批判,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让他们有效规避一些写作上的盲区。
但是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写作的意义并没有得到重视。笔者先以“流行音乐”与“大学写作”作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仅检索到13篇论文,而与写作兴趣相关的只有3篇。再以“流行音乐”与“写作”作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就所搜集到的一百五十余篇论及流行音乐与文科课堂教学关系的论文而言,中小学老师的论文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高等院校的论文却寥寥无几,而且对流行音乐与大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课题缺少深入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刘勇的硕士论文《文化直觉对高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2005年)提及利用MTV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作者意识到了流行音乐对于中学写作的价值,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展开。或者,一些研究对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写作的意义局限在审美感受与字词学习等表层,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如柏英的《“唱”出来的作文——谈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对中职生写作兴趣的激发》(《读与写》,2016年第12期),西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硕士王燕晶的《“中国风”歌曲流行现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涉及到对“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研究,作者指出这些具有古典意蕴风格的歌词对于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类研究缺少系统性。
虽然中小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但由于大学写作在理论层次与知识结构方面的不同,对于写作学的研究及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直接运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与研究,而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框架与教学模式。其次,中小学教师的关于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教改论文更多偏向于经验层面,较少理论的阐释与延伸,这对于大学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少理论的归纳概括很难成为普遍性的教学原理,它顶多只能被视为一个作者个体的教学經验罢了。综合起来看,流行音乐对于写作的价值虽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但高等院校现有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本课题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
笔者设想的教学法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将那些好的流行音乐引入到写作教学中,使学生在对这些优美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及旋律的鉴赏中有意识地学习它的构思及写作。流行音乐歌词具备多种文体的特点,我们可以探讨它在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方面的特点,以此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写作方法。第二是使学生从流行音乐歌词中寻找写作的灵感。流行音乐的歌词是非常具有时代与个性色彩的,学生可以从流行音乐歌词中寻找素材与灵感。流行音乐的歌词强调个性,像潘源良、林夕、王霑、方文山等词作家写出的词别具一格,个性十足,尤其契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来是很有益处的。第三,使学生从流行音乐中领略写作的魅力。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富有人文色彩,它们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礼赞与同情以及对历史进程中社会文化的反思。比如郑智化对生活底层人的描写直指人们的内心深处;崔健对精神贫瘠时代的批判令人豁然大悟。和其他文学作品不一样的是,流行音乐歌词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站在和听者一样的位置上,这有助于消弭作者与受众之间的鸿沟。对于不接受生硬说教的90后学生而言,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获得他们的共鸣,也容易引发他们的思考。第四,通过流行音乐的旋律来塑造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有些音乐除了词写得好,旋律也悦耳动听,这种听觉上的感受可以在学生的思绪中转化为一种想象的空间,写作说到底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闭门造车,它是一种建立在感受与想象上的创造,我们常常在阅读学生的习作时有千人一面的乏味感,这种缺少个性的写作模式需要通过开启想象力与锻造感受力来获得改变,而音乐的旋律本身就是想象力与经验的合体,我们可以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的思绪,在想象中将自己的经验调动起来去丰富它的画面。第五,在流行音乐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写作批判思维。对一些粗制滥造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去反思,让学生对这些产生于流水生产线上的商业化产品进行思考,找出它们在主题、遣词造句、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问题,以此作为反面教材,避免在将来的写作中步入歧途。流行音乐固然具有写作学意义上的正面价值,但是其负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是一种商业化运作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色彩与模式化的痕迹,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便认为流行音乐带有类型的模仿性与伪装性。(《论流行音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避免良莠不分将糟粕与精华一起灌输给学生,又要懂得利用其反面性来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过这么做。比如,在讲解“意境”这个概念的时候,笔者选择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从反面来让学生明白“意境”的内涵。我先让学生唱这首歌,然后问他们对这首歌词的感觉,接着笔者分析了这首歌的歌词没有写出江南的妙处,江南在白居易、杜牧、温庭筠、柳永等文人的笔下是何等情意绸缪,景色如画,情景交融,而这首歌的歌词写景泛泛而谈,情是情,景是景,二者是隔膜着的,假如你把这首的名字换为“塞北”“济南”,也与内容毫不相悖。这给了学生深刻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学生过了好几年还向我提起那堂课。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3][新西兰]Roy Shuker.流行音乐的秘密[M].韦玮,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 上一篇: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3/4
- 下一篇:大学新任老师授课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