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4-19 17:12:21      点击:

杨方 孙秀兰 刘元法

[摘 要] 为了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该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监督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以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导师库”“行业导师库”“督导库”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平台;修订“国际化”“多元化”“科学性”“交叉性”新的培养方案;打造以国际学术教育大师、交叉型导师、产业导师为稳定三角结构的导师团,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导师领衔的督导队伍;建立关键环节公示报备制度,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形成多元化闭环评价体系,显著提升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智慧化平台;研究生主体;督导制;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顶端的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在推动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中的重要作用[1];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根据新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编制了《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从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管理、研究生培养体系、质量保障机制、国际联合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细化了具体任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紧扣文件内涵,以智慧化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导师主导”—“督导主评”以人为本精神,不断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积极采用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动态调控、持续提高,实行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力支撑了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从事食品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开发与管理的富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社会担当的食品学科高层次人才。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发展思路

(一)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产值飞速增长,伴随着行业所需人才数量的迅速扩增;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需要先进的技术、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输出。因而近几年,食品学科研究生规模和对培养质量提高的需求都不断增加。

从国外食品相关专业的调研情况来看,西方国家旨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在英国,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较短,可以花更多时间在项目研究上;在美国,项目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过程,学生按需听课,允许较长时间修满学分[3]。这些举措强化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督促导师优化课程设计和提高研究生指导能力,而非研究生简单地积累知识,值得借鉴。但是,国外研究生规模不如国内大,且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与中国的“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完全不同。因而国外现有经验无法解决我国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我国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特色道路。

(二)存在问题、发展目标与解决措施

近几年,食品学院科研体量急剧上升、研究生规模爆炸式增长,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最终表现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周文辉等[4]指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主要基于生源质量、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查摆问题,发现主要原因有:第一,虽然教育科研、师资队伍资源丰硕,但研究生群体庞大、资源量大,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未能充分有效利用;第二,课程设置较传统,未能应对未来食品的高速发展,前瞻性、交叉性、创新性都有待提高;第三,有的导师擅长专业与研究生课题匹配度不高,指导能力有限;第四,监督管理不到位,导师和研究生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最大潜能;第五,评价机制尚未形成闭环,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能力有限。

针对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亟须进一步提升的现状,以及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融合数字资源、构建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导师库”“行业导师库”“督导库”三位一体信息化平台;调研国际食品专业课程,修订“国际化”“多元化”“科学性”“交叉性”培养方案;建成“国际学术教育大师”“交叉型导师”“产业导师”稳定三角结构的导师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导师领衔的督导队伍,严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并促进青年导师指导能力持续提升;采用培养端口前移策略,建立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关键环节公示报备制度,推进基于导师团评价、督导组抽查审核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管理,完善基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奖惩挂钩的导师招生名额分配制度,以及制定优秀研究生评选办法,提升导师和研究生重视程度;通过校内导师与督导,校外学术专家与行业精英多方评价,动态调控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形成闭环评价体系,推動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二、主要举措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

大数据技术可以客观处理录入的数据资源,提升管理清晰度和有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大数据互联互通可避免基础数据资源重复建设、减少纸质化办公、减轻人工操作强度,从而去冗就简、提高效率。依托导师库的大数据收集分析,可清楚分级不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对于不同水平的研究生可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依托大数据对导师研究方向和研究生课题关键词的不断匹配,可实现导师专业专长的最大限度发挥,增加师生协同科研的和谐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托大数据对盲审、答辩委员组成不断优化,以及反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质量分析表、研究生培养情况统计分析表等表格,可为学院管理层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奖惩挂钩的管理制度。

导师库、行业导师库的建设信息包括导师的工号、姓名、联系电话、所属中心、所属团队、对接产业、技术职务、导师类型、是否可担任答辩主席、任职状态、研究方向关键词;还包括其指导研究生的学号、姓名、联系电话、研究生类型、产业导师(专硕)、学业状态、论文研究方向关键词。

督导库实行动态调整,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优选指导质量高的资深研究生导师;督导组依据大数据分析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研究生培养情况、盲审结果、复议复核结果、答辩结果,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研究生培养策略;督导组还可通过数字化平台,跟踪导师指导能力,提出指导建议,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二)培养方案修订

调研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软科排名TOP100榜单中的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高校的课程矩阵,这些高校基本涵盖了营养健康、加工技术、安全控制等几个大类课程,个别高校依据本高校特色开设了特色研究生课程(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碳水化合物”)。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也是基于这三大类设置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食品加工与智能制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三大方向,开设了“营养基因组学”“食品技术原理与进展”“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丰富的选修课程,供研究生根据课题需要灵活选择;同时,打通了“高级仪器分析”硕博贯通课程,且与美国UC Davis、荷兰Wageningen、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国外食品名校建立研究生互访、学分互认机制,节省了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2018年还与芬兰图尔库大学启动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以上措施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多元化。

并且,培养方案的修订还注重科学性和交叉性。通过增设研究生“积极心理学”课程,鼓励学生对学术创新精神和积极开拓精神进行培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顶层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和平台实践体系,打破学科、专业边界,促进学生开阔视野,面向未来食品挑战,推进思维和技术的创新,包括开设食品与医学交叉的“免疫学基础”“食品代谢综合征”“肠道与健康”等课程,现已开设跨学科交叉选修课程48门(占比69.6%);同时,配套交叉学科科研实践平台,例如食品与医学交叉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与化学交叉的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与生物交叉的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交叉平台10个,保障了研究生在交叉领域的科学实践。

(三)师资队伍建设、监督与管理

依据《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需要“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当“以提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问题导向”“支持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当“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升级了“双导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三角稳定结构的导师团,包括国际学术教育大师、交叉型导师、产业导师,并引入全程督导制,打破传统“一对多”的单导师指导模式弊端,构建了“多对一”导师协同指导培养模式。

具体为,以“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国际学术教育大师担任第二导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IFT、IUFoST Fellow等30人,引导学术创新思维培养,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构建培育食品生物技术、油脂及植物蛋白等国际化知名交叉型导师团队33个,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40人,科技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创新产业实践应用人才联动培养,形成了100多个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基地,包含国家工程教育中心4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0个,并聘任136名实践能力强的行业精英为产业导师。督导组全程严格把关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培养方案的修訂,到科研平台和创新人才内涵教育载体的推动搭建,再到“开题—中期—学位论文预审—预答辩—答辩—学位授予”研究生整个课题和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监督控制,不仅推动国际一流科研成果的产出,而且加速了国家食品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补充;同时,督导组持续推进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导师年度工作会制度、研究生导师学校开办、不定期座谈会和约谈形式、分模块“传帮带”制度,给予青年导师指导,提高青年导师指导和科研水平。

(四)端口前移策略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避免先松后紧、研究生仓促完成课题现象的发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采用端口前移策略,设置了开题立项、中期考核、论文审核、预答辩等关键节点,形成了培养过程关键环节公示和报备制度。前有导师团严格指导把关、后有督导组全程监督审核,对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工作质量及创新性、写作规范性等提出明确意见,形成两道有效的防护网,以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来导出质量好的研究生培养结果。

为了激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潜能和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完善了研究生导师招生机制,制定了优秀研究生评选办法。导师招生资格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导师科研业绩和培养质量分配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颁布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招生细则》(江大食〔2019〕2号),明确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奖惩挂钩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博士招生采用专家审核制,发挥学院导师团队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建立了研究生创新项目引导与激励机制,年均评选、资助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45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0项,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40项;促进研究生创新交流,连续举办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食品科学与健康学术创新论坛”、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未来食品数字化趋势”暑期学校、2020年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根据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盲审评阅成绩、答辩成绩选拔优秀研究生,并给予奖励。

(五)闭环评价体系

研究生招生阶段,充分发挥专家、导师审核作用,保障生源质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团、督导组在“开题立项”—“中期考核”—“论文审核”—“预答辩”各个关键节点上严格管控、把握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加大了全日制及工程硕士的外盲比例,对博士实行全外盲制度,在2019年12月对硕士学位论文也实行了全外盲制度,引入外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同时完善了盲审复议程序,降低“冤假错案”,有效保障研究生合理权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邀请行业专家作为评阅人,把控课题对于食品行业的意义。研究生学位授予后,督导组举办会议,对省抽检以及省优秀学位论文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持续优化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方案。以上,形成从研究生招生到学位授予整个过程的多元化闭环评价体系,从而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螺旋上升。

三、结语

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开展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研究生课题研究价值、学位论文质量、科研成果转化、毕业学生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在智慧化平台建设、研究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追求卓越导师团主导的研究生过程培养、出类拔萃督导组主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基于端口前移策略和奖罚分明机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多元化闭环评价体系上开展的探索和实践,对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研〔2017〕1号.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2]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厅 苏教研〔2017〕2号.省教育厅 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3-03).http://doe.jiangsu.gov.cn/.

[3]吴文标.中外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6):8-11.

[4]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4(0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