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关于全英文专业课程授课的思考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关于全英文专业课程授课的思考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4-30 11:25:18      点击:

[摘 要] 开展全英文专业课程授课是我国高校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如何顺利准备和实施全英文教学是一个较为关切的问题。在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全英文“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课程于2017年春季学期顺利完成讲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课程采用全英文讲授已达3年,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优化了课程内容,为药学领域相关专业全英文授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全英文教学;课程设计;专业英语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南开大学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Advanced Drug Design and Synthesis”建设立项(C0291737);2017年度南开大学科学学位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全英语课程建设”(96172280)

[作者简介] 张炜程(1975—),男,天津人,博士,南开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分子抗癌药物发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065-04     [收稿日期] 2020-12-17

开展全英文专业课程授课(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简称EMI),是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促进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1]。本校于2016年在国际学术交流处组织下启动新一轮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经过申报、评审、面试等遴选环节,笔者为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的课程“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得到立项资助。虽然该课程此前已开设了5年以上的时间,但采用全英文授课尚属首次。经过半年多的認真准备,该课程于2017年春季学期顺利完成讲授。根据随后进行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这一新颖的授课方式,反映通过该课程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笔者采用全英文讲授该课程已积累了3年教学经验。本文从提高教学水平和优化课程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教学理念,抛砖引玉,为促进本校乃至其他兄弟院校全英文教学,特别是药学领域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同步提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水平是顺利实施全英文授课的前提

尽管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教”,但其最终目的则是学生的“学”。由于全英文专业课程对于师生双方均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生态的核心主体,需要同步提升师生双方使用英语“教”与“学”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新语言环境下的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决定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英语按照其使用目的可划分为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两类,而专门用途英语之下又细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2]。以此类推,全英文授课所用的英语也由两部分构成,即:(1)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学术英语;(2)以功能为导向的教学专用英语(English for teaching purpose)。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前者构成以英语呈现的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应用等认知要素,决定了授课内容的质量水平;而后者则侧重于运用英语——主要是通俗易懂的语言(plain English)——实施讲授、提问、讨论等必要课堂环节,关系到实际教学效果,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随着我国研究实力的整体提升,以及国内外学术、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具有海外访问、进修和留学背景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学术英语基础,完全有能力胜任全英文课程教学。但另一方面,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以前并没有全英文教学经历,因而在教学专用英语方面亟待提高。这是制约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的首要障碍。

克服这道障碍、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不仅要靠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包括熟悉课堂场景下的各种常用英语表达方式、掌握专业术语及其正确发音、养成以英语的方式思考和授课的习惯等——和相关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而且更需要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学专家的对口指导。以笔者所在学校(南开大学)为例,支持全英文课程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就是部署教师发展中心与国外知名教学培训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师全英文授课培训活动。笔者即参加了该中心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The British Council)合作设立的“南开大学全英文授课教师综合发展项目”,通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性的系统学习,在授课语言、课堂讨论、教学材料的取舍、提问与反馈、课堂交互性等涵盖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多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还必须注意的是,全英文授课对学生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Dearden给出的最新定义,EMI是指“在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使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讲授专业知识”[3]。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这类课程中需要使用英语——而不是中文——习得专业知识。但事实上,学生一开始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学习中遇到的大量专业词汇和术语。其中很多专业词汇超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范畴,而又有不少看似普通的词汇在特定学科背景下却成为具有完全不同含义的专业术语。例如,lead一词在普通英语里常作为动词,意思是“领导、导致”;但在本课程里则作为名词,指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先导化合物”。这就特别需要学生注意掌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英文专业课程也可视为一门以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语言——为首要目标的特殊专业英语。如果教师授课时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学生兼顾学习知识和学习语言的双重任务,难度显著增加。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授课中采用国外出版的优秀药物化学专业原版教材授课。使用此类教材学习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生来讲的确具有一定难度。但语言只是内容的载体,同一知识体系以英语的方式呈现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且由于大多数上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6级,故通过短期适应后均能较好适应这种全英文学习方式。此外,国内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一般滞后于其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好讲课节奏,在概念、原理等重点和难点之处放慢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吸收时间,同时在讲授时遵循全英文授课培训专家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则技巧,诸如:(1)利用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实现转折、比较、强调、总结等教学语言功能;(2)运用变化而非单调的语速和语调(chunking & tone)促进理解;(3)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抽象晦涩的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4)经常提出互动性问题以便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comprehension checking)。课后作业环节则需要学生阅读指定的英文参考书籍和重要参考文献,从而使其及时复习和巩固课上讲授的知识,也进一步锻炼了文献阅读能力和从文献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怎样培养高素质的新药研发人才?这是学术界和制药工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4]。由于新药研发的难度日益加大,传统上过分倚重工作经验积累的“边干边学”的培养模式已然显现不少弊端。例如,成功的药物应当兼具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易得性四个特点[5]。但最近一项统计研究表明,很多新药研发人员在改造药物结构过程中,只片面着眼于提高药效,而未能充分考虑到优化其他同等重要的成药性质,因而导致所在药物研发项目的失败风险大大增加[6]。

笔者认为,培养新药研发人才,特别是具有科学领导决策能力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始于学校教育,即在广泛学习各方面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系统掌握新药研发知识。只有尽早在该领域夯实理论基础,通过诸多药物研发的成败实例树立药物研发一条龙的全局意识,才能胜任以后的挑战性药物研发工作。秉承上述教学理念,笔者为本校本科生和硕士生分别开设了“当代新药研发原理与实践”和“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系统讲授新药研发知识。

就“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而言,该课程包括药物设计(drug design)和药物合成(drug synthesis)两部分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与生物测试(bioassay)一起构成小分子临床前新药发现的三个核心环节。该过程从先导化合物出发,首先运用药物设计的原理确定需要合成的具体分子结构,然后通过药物合成的手段制备得到实体化合物,再对这些化合物开展各项生物测试,建立“结构—活性”关系(简称“构效关系”)和“结构—性质”关系,从而为下一轮以改进药物活性和其他关键成药性质为目标的药物设计提供决策参考。以上“设计—合成—测试”的优化过程反复执行多次,在此过程中化合物的结构得到不断修饰优化,直到其各方面性质(包括药效、靶标选择性、生物利用度、代谢稳定性、安全性和毒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均能满足严格的临床试验条件,方有希望作为结构确定的候选药(candidate drug)进入临床试验。

综上所述,正因为新药研发是充满多重挑战的复杂过程,脱离这一实际授课将变成纸上谈兵,更是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利用此次全英文课程建设之契机,笔者参阅最新文献书籍,进一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全英文课程学习体系。其中的工作重心就是在课程内容编排上突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物设计,即在新药研发的明确背景下讲授药物设计,发挥案例式教学的优势,使理论和实际紧密对接。为此本课程开门见山,首先从整体上讲授新药研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关键发展节点,勾画出清晰的知识脉络,然后循着这条药物研发主线逐步深入展开药物设计的若干重要原理,其中穿插介绍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文献,通过剖析多个不同药物的具体研发案例,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样地,本课程的药物合成模块也充分体现了“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特色。一个新药从研发项目最初的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直到最后成功完成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其需求量不断攀升,与之相应的是该药物的合成方法也逐渐由实验室小规模的“最快捷制备(目的是缩短研发周期)”向工厂级大規模的“最高效生产(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演变。因此,每个药物都存在多种制备方法,即同一药物可由不同的起始原料出发,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经过不同的途径制备。例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神经痛和抗癫痫的药物普瑞巴林(Pregabalin)可以分别从5-甲基己-2-烯酸乙酯、4-甲基戊酸、L-亮氨酸、γ-异丁基戊二酸、丙二酸乙酯、异丁醛等多种不同原料出发,经过不同路线合成。本课程在讲授重要药物合成反应的基础上,引入比较学习法,即通过剖析同一药物的不同合成路线及其优化演进过程,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诸多药物合成反应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从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向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迈进。

新药研发是一门不断更新和发展进步的科学。虽然本课程基本涵盖了该领域的重要知识点,但与本学科当前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相比仍具有滞后性,无法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将开展新药研发相关的研究,在此期间需要阅读大量英语文献,以便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这也是将来撰写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需要。有鉴于此,文献学习贯穿本课程始终:学生不仅要在每次课后阅读指定的文献,而且还要在期末考试之前上交一篇结课论文。该论文的具体要求是:首先从美国化学会的经典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中挑选一篇最近5年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非综述文章),获得教师认可后认真研读该论文,必要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书籍,深入了解该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具体研究方法、关键研究结果及重要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撰文分析:(1)该论文运用了哪些课上已经讲授的药物设计和药物合成的知识;(2)该论文提出了哪些本课程没有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方法;(3)该研究还存在哪些未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4)该研究对你的启示。此外,上交的论文必须符合统一规定的排版格式字数等要求,不合格者不予通过。这样将文献学习和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也有助于他们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推進国际交流合作是国家统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项关键改革任务。这对于我国各大高校抓住最佳历史机遇、迈向国际顶级大学具有深远影响。本校目前正在稳步开展的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即是实施这一重大任务的必要举措。作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的一线教师,笔者经过认真准备顺利完成了首次全英文“高等药物设计与合成”的讲授,迄今已积累了3年宝贵的全英文教学经验。虽然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看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甚感欣慰。笔者将紧跟国际研究动态,不断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同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本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持久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颖,刘寒冰.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全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6):53-55.

[2]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4):83-93.

[3]Julie Dearden.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a growing global phenomenon[R]. The British Council, 2014. 原文对于EMI的定义为:“The u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each academic subjects in countries or jurisdictions where the first language (L1)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not English.”

[4]Simon Frantz. Training academic chemists for industry[J]. 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2004(3):719.

[5]郭宗儒.药物化学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Michael F. Rafferty. No Denying It: Medicinal Chemistry Training Is in Big Trouble[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6, 59 (24): 10859–10864.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ll in English:

A Case Study on the Course of Advanced Drug Design and Synthesis

ZHANG Wei-cheng

(College of Pharma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3,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ll in Englis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aken b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talents. However, for many teachers, how to prepare and carry out the task of teaching all in English is a big concern. Supported by Nankai University, the author made a dedicated preparation of the course of Advanced Drug Design and Synthesis, and successfully fulfilled the teaching task in the spring semester of 2017.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had been largely achieved. By now this course has been smoothly taught in English for three years, which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he course content, and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in English in pharmaceutical related majors.

Key words: teaching all in English; course design; professional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