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音乐教育的特点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信息时代音乐教育的特点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4-19 13:32:09      点击:

  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迎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能够从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我们的音乐教育领域。

  传统音乐教育,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单项注入式的教学,相对来说,课堂形式不够生动,手段较为落后,单一。因此也造成效率低下的教育结果,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深层次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而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而便捷的元素,无疑为音乐教育形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首先,大量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我们呈现了以全球化网络为基础的,“海”一般博大的知识文化背景。这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意地进入网络,就眼前问题远程咨询专家学者,大量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文化领域的背景资料等;

  其次是对教育环境,条件的放宽。由于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普及,网络上出现一些无形化大众化的新颖便捷的信息资源,除了无障碍地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音频视频辅助学习,学生甚至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逼真的演出训练,在网络上举行音乐会,还有一些集教学,演出,制作,合成,为一体的网络化音乐教育系统。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学科的融合,提供给我们许多正在开发中,甚至已经日趋完善的多媒体工具。例如一些音乐制作软件,打谱软件等。让我们获取和创建音乐材料时更加便捷,快捷。使得音乐处理技术的掌控日趋平民化,大众化。这无疑为音乐教育与学习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段。

  由此,我联想到近年来各大高等艺术院校里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个专业学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所谓电脑音乐制作,狭义来讲无非是通过电脑及相关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别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音乐。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表现音乐的技术工具。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用音高和节奏来展示艺术的魅力;电脑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音乐和电脑结合起来就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我看来,这一学科,是信息时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与音乐基础综合教育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产物。我希望通过对这一学科的简单介绍,从这一小小的点来看如今音乐教育形式的变化。

  首先,简单了解电脑音乐制作专业。该专业学习前所要准备的基本硬件设施有: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一台声音处理器,以及一台电子合声器。软件应该配备:计算机中音乐制作软件,软音源等。电子和声器与软音源的配合便可以弹出钢琴,小提琴,长笛,二胡等各种乐器音色。在通过软件与声音处理器的基本录入之后,甚至连钢琴强弱力度,弹拨乐器琴弦的震动,以及民乐器音头音尾的滑音的处理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现在,让我们反观传统音乐形成的过程:传统的音乐创作直到作品成为音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多方位多人次合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首先由作曲家由即成的灵感哼唱出一定的主题旋律,然后再琴键上尝试奏出并试听,然后安排专业的创作技法进行主题的发展,完善,并在反复弹唱中不断改写,最终定稿形成曲谱。这便是作品在作曲家手中的一度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以后,作曲家会将乐谱交给乐队演奏,歌手或合唱队排练,形成完整的音响内容。由于这其中含有演奏家和指挥家的理解、演绎的过程,所以我们称此过程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最后,成形的作品终需流入市场,这就需要将乐谱成为记录在CD、磁带等介质上的音响形式,这时还要使用音响录音设备,请录音师与乐队合作录制。该过程中负责监棚的录音师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并会将这些见解传达给表演者以实现,所以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三度创作。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多方位合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

  总之,拥有这样一套软硬件设备,等于坐拥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一支完备的中国民间乐队,数台音色各异的钢琴,甚至可以用来模拟人声的独唱及合唱。而有了这些工具,操作者只要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术,键盘弹奏能力,并一定程度上了解乐器法,就可以实现对任何一部音乐的独立创作演奏和录制,实现“一体化音乐人”的音乐创作模式。

  这一学科,非常满足学生对创作音乐的梦想,学到的知识也非常全面,然而又以其技术掌握简单,音乐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成为许多艺术爱好者学习或从业的选择。也因此,这一学科在近年来非常热门,作为朝阳学科,很多艺术类及综合类高校都有开设。这对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和目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通过对信息时代艺术教育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传播手段,技术学习方法等一系列优势的阐述,信息化给艺术,给音乐,给音乐教育带来的便捷可见一斑。但是,同时也引人深思。音乐的知识可以通过更快捷更广泛的途径获取,而音乐欣赏带给人的艺术享受,音乐的舞台表演带给人的视觉体验,音乐寓教于乐的反思作用,音乐治疗带来的情感帮助,以及乐器演奏技巧与声乐演唱的传承意义,却是冰冷的及其及模式化量化后的人工符号其所无法替代的。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教育过程中,在庞大的信息量,便捷的信息化工具面前,应保持应有的学术严谨和对艺术本身的高要求,在对信息量的广度充分利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信息的深度,强调音乐本身的技术技能性,传承意义,情感的表述。是不是更应该记得,我们对音乐的传播和教育,其初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