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6-7 9:07:18      点击:

柴芸

[摘 要]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日益凸显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新文科”的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推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部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环环相扣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大学英语思政育人隐形体系有效途径研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2019XJ0001B);2020年度新疆农业大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柴 芸(1980—),女,新疆哈密人,硕士,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075-04    [收稿日期]2020-12-2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有提高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知识目标,也有促进全面发展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包括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等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意识等素质。语言反映并影响认知和认知方式,所以价值观的建构也需要重视语言对认知的塑造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喜好的沟通方式等特点,借力翻转课堂、慕课、微课、“雨课堂”、QQ群、钉钉群、微信群等多媒体、网络和社交平台的优势,利用英语朗读、英语演讲和写作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大学英语这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四个自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且不可割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新文科背景要求大学外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应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应该成为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和经验的重要舞台。“课程思政”引领大学英语教学回归“初心”和“使命”,让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1-3]。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

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分析了学术界从2017年起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二者融合的路径,课程思政格局下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等等。2020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进一步深入。肖琼和黄国文(2020)从主要内容、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国际化是外语课程思政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刘正光和岳曼曼(2020)探讨了转变人才培养和大学英语教学理念,重构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成矫林(2020)深入思考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应以深度教学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4]。

通过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预备级、1~4册)的初步梳理,发现其中蕴含了符合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逐册深入的思政育人体系。由图1可见,五本逐级递进的教材在关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注重增加对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情怀的培养,在每册教材中都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思政育人元素。

目前专门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教材较少,因此需要改革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其中改革教学大纲应排在首位。依据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类,改革后的教学大纲更加侧重于价值塑造方面。价值塑造的目标可以分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发展要求三个层次,对应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理论中的“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各个阶段。教学内容侧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5,6]。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选取来自China Daily、CGTN、“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同时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引导学生发现并领悟课程内蕴含的思政元素。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本案例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单元主题为“安全”,“Text A”的题目为“锁之国”(The Land of the Lock)。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在掌握核心词汇的基础上,理解比较和对比的写作方法。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进行正确的辩证分析和价值判断。价值目标:从人文、法治、和谐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分解单元主题下的思政育人子主题,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培育其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从而更加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四個自信”。教学方法:在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和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7]。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前。学生在线完成该单元“Text A”的词汇学习及测试,通过教师在钉钉群发布的自主学习材料完成课文的预习并思考问题(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请提供一些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教师布置和课文思政元素相关的材料搜集作业(文字、图片或视频),要求文字用英语表述。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后将答案发布在钉钉群班级作业平台上。

第二,课中。首先,导入环节。展示部分学生的课前作业答案,鼓励其他学生当堂补充及纠错,教师引导及点评。和学生分享图片,梳理校园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纠正作业中英语表述的问题并做适当补充,结合作业内容和学生一起列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做适当补充。在此基础上讲解涉及校园安全类四级作文的写作构思。其次,读前思考。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否会危及个人、社会、国家的安全及其原因。通过关联两轮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将其注意力逐步引到“安全”這个主题上,并联系课文内容,在师生合作互评的过程中有意地使用一些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此阶段属于认知过程的识记和理解阶段。再次,课文泛读。课文泛读1:通过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能很快熟悉课文的主题。进行第一轮课文泛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概括课文大意,教师设置两个提示问题(在美国的哪些地方发现了锁?锁引发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线索简要概括课文。通过师生互评强化学生的阅读和总结能力。课文泛读2:将课文的段落划分展示给学生,学生做填空题补全段落大意。泛读练习为其后的精读活动做好前期准备。最后,课文精读。精读1:针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发布对错判断题。思考问题(如遇到文中处处上锁的情况你做何感想?觉得安全还是感到困扰?)并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引导其思考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可能是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在学生搜索给出的碎片化材料的基础上,简要总结和分享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异同及二者对比展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记忆,并进行跨文化常识的学习,辩证地分析文化现象。播放中国日报发布的双语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价值观,学习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部分的课程思政活动“解锁”了个人安全,此阶段属于认知过程中的运用和分析阶段。精读2:针对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提问:你在美国社会的何处发现了锁?这些锁在过去和现在有何区别?在学生讨论和师生互评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英语写作中的比较和对比,并结合第一部分的答案分析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提出问题:如果人文精神不能令人自制,有何有效的办法确保安全?学生自然就会想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此处引入一个复合式听写题,原文来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学生在做题时既能锻炼听力,学习核心词汇,又能在翻译后体会中国依法治国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这部分的课程思政活动“解锁”了社会安全。精读3:学生在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后将体现美国人不安全感的词汇短语划出来,然后思考问题:美国号称是自由民主和安全之国,为何作者会在文中写道“我们也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国家”呢?选择展示一些学生课前搜索并上传的有关中美安全和法治的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供其他学生作为参考。在师生互评讨论后播放一段有关美国人权现状的双语视频,做一个短文英译汉的练习。原文来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节选。学生在练习听力和翻译的过程中领悟人文精神和法治社会的双重作用推动了和谐中国的发展。这部分的课程思政活动“解锁”了国家安全。此阶段属于认知过程的评价阶段[8]。

第三,课后。挑选学生课前提交的有关和谐中国的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等发布到班级群,播放有关《民法典》的双语视频,并提问:“你看到的和谐中国是怎样的?”学生成组讨论展示及师生合作互评后回顾本课的课程思政脉络,并布置作文题目《我能为和谐中国做什么?》在课程思政任务链活动后,学生积累了相关词汇,领会了相关理念,可以言之有物。此阶段属于认知过程的创造阶段。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该课的教学较好地完成了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在语言知识技能方面,将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和课文内容融合,贯穿课堂活动全过程。练习语言技能的文字、音视频材料主要来源于China Daily、CGTN、中国网、“学习强国”、B站等媒体平台及“00后”学生熟悉的视频平台,确保语言文字表达正确,思想意识定位准确。在能力方面,引导其自主搜集素材,对比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及因此产生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理解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做辩证的分析判断,学习跨文化常识并锻炼其沟通协作的能力。在价值素养方面,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安全问题导入,通过重温中国传统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理解中国以人为本的依法治国理念,观看美国人权现状的双语视频和翻译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权的重要思想论述,感悟和谐中国的意义,在三个层面的育人过程中逐步“解锁”个人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案例仅实施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英语朗读、英语演讲等聚集性的第二课堂形式暂时无法实施。

由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置较多,处于分级教学不同级别的学生接受、理解和参与的程度各不相同。就英语水平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而言,需要课前预习、搜索准备材料的任务相对较多,大部分学生不适应团队协作讨论学习,课上同班互助学习的效果和讨论的质量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习惯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课前自主学习和准备材料的任务较多。就英语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学生而言,已经无法满足词汇课文的讲授,需要提供更多的扩展学习资源,而且有能力参与团队活动并简单发表个人见解。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肯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对问题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可以适应师生一起探讨并挖掘课文内在中国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及和谐中国理念的任务链活动,也能够较好地理解该课内部蕴含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9]。

四、結语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及新文科建设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引领大学英语回归“教”和“学”的初心,对教学大纲进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调整,促使教学目标和内容为育人服务。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紧密融合丰富了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方法,“任务链+问题链”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链”,层层递进地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成矫林.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0,17(5):30-36.

[2]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3]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

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0-12-14].

[5]蒋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构[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6):121-124.

[6]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

研究前沿,2019,5(2):3-7.

[7]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5):10-14.

[8]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41(6):15-19.

[9]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Mixed Teaching

CHAI 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As the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explicit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implic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ts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proposal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publish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lines (2020) and the Guiding Outlin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such as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rlocking educational effect with the help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x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