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文:河北高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河北高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2-11 13:48:05      点击:

李哲 张黎广

[摘 要] 当前,中俄两国已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全面交流合作。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京津冀区域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应用型俄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河北省高校俄语教育在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河北应当充分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东风,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对接合作,聚焦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加快推进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俄语人才。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科研合作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高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RSHZ-2020-01070)

[作者简介] 李 哲(1981—),女,河北唐县人,文学硕士,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语研究;张黎广(1975—),男,山西黎城人,文学博士,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3-16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不仅是提高俄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河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对俄合作的时代选择。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为河北高校俄语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产业基础、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和畅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高校俄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要素。

1.能够“固本强基”,为河北高校俄语教育发展培育优良的“产业沃土”。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主要动力[1]。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的先进装备制造、高新科技等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部分高校孵化器、科技园、研究院等也将到河北寻找新的物理空间,这都将推动我省加快转型步伐,而新的、富于活力的产业结构也将发挥“指挥棒”和“助推器”的作用,为河北高校俄语教育明确发展方向、注入发展动力,促进其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和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

2.能够“引才引智”,为河北高校俄语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柱石”。北京、天津是全国的“智慧高地”,拥有超过全国1/4的国家重点院校、1/3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2以上的两院院士,绝大多数的央企总部和大量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跨国企业集团总部,各级各类机构和单位40多万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效引导京津两地教育、研究等机构进入河北,客观上也向我省输送了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和大量的高端人才,对河北来讲,正是一场恰逢其时的“及时雨”。

3.能够“广开门路”,为俄语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2020年全国和我省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达到了874万人和40.9万人,分别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和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2020年第三季度大学生CIER指数环比为1.38,与前两季度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量的企事业单位、能源企业、对俄外资企业等加速向河北聚集,新的产业结构也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俄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俄语教育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与京津两市相比,河北高校俄语教育实力较弱、发展较慢,是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的“短板”,面临压力和挑战。

1.俄语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的“硬伤”明显,在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中的“话语权”较小。从全国范围看,京津两市教育水平名列前茅,我省则居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北京市分别拥有“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26所和8所,天津市分别有3所和2所,河北省目前尚未有一所“985工程”院校,唯一入选“211工程”院校的河北工业大学,校址还在天津境内。在师资配备、教育经费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河北与京津两市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何提升高校俄语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话语权”,是我省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2.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融入协同发展亟须“源头活水”。一是“畏难守旧”,担心在共融发展中“掉队”。随着京津两地优势高等教育资源“登陆”河北,不少人认为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将受到挤占,这本质上是一種畏难、缺乏自信的情绪表现,结果就是故步自封、发展停滞不前。二是“等、靠、要”,缺乏谋求发展的主动性。一些人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凡事都需顶层设计,自己只要在上级划定的条框内执行落实就可以了,遇到困难就叫苦不迭,伸手就要资金政策,出现自身“降速、失速”的问题。三是“盲目自信”,对困难、挑战估计不足。一些人认为拥有地缘、人缘优势,外来教育资源会“水土不服”,从而出现懈怠、进取意识减弱等问题。

3.我省高校俄语教育自身存在“弱项”,成为融入三地协同发展的“掣肘”。一方面,亟须提升俄语人才培养质量。一些院校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课堂+书本”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实践感性体验和思辨创新行动,语言实操能力不强,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急需优秀教师资源,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不少俄语教师虽然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往往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就业”,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难以胜任技能和实操课程的教授工作。此外,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等尚不完善,很难聘请到真正一线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