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实施“双导师”教学之初探
贺静伟 郑思阳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其实践教学均以校内教师为主导,学生被限制在校内实验实训室里,只有通过短期的“工学交替”或参观、考察等方式才能与企业 “零距离”接触。校内教师也只有在教学之余下企业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和学习,才能参与到行业之中,实践的深度不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度不高,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职业素养教育、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岗位认知、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限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对职业认知、职业匠心、职业道德的理解,向职业角色的过渡较慢。实施“双导师”教学,大力引进行业专技人才参与实践教学,将企业文化、行业信息、工匠精神、最新产品等引入课堂,加强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深度融合,强强联合,有助于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 “双导师” 缘由 优势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33-02
一、引言
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被浙江大学的费巩教授介绍到中国后,在高校中得到推广。导师制具有四大特点:重视思想见解、重视导师指导、重视博览群书、重视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实行“双导师”制是指由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学评价体系等的制订,在教学过程中双导师分工合作,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技能的训练,双方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从而形成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双主讲、共合作”的教学机制。
二、实践教学实施“双导师”的缘由
(一)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诉求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照搬照抄本科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延续中职的教学模式,要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校内教师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指导,通过仿真性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来促进学生的理实融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实施“双导师”制,聘请企业的专技人才、能工巧匠来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实训,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实践技能,领悟工匠精神,实现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同时能在顶岗实习前获得校外导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指导。校内、校外导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相互协商、通力协作,完成理论与实践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能力。
(二)师资质量提升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对辽宁、四川、陕西、湖南、江苏五省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直接任职者高达66%,而从企业调入者只占11%,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师中高校毕业生居多,有实际工作经历者偏少。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的学科型教师,他们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足,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知之甚少,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亟待提升。虽然目前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挂职锻炼,但要完全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求仍需很长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中引入优秀企业人才迫在眉睫。
实行“双导师”教学,将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专技人才聘为校外导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专业技能、行业信息、工匠精神及实践经验上的优势,弥补校内教师的短板,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互相沟通,将行业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行业的人才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直接转化为教学目标,一举两得。
(三)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
要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加强行业引领,深化企业参与力度。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成教向社會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其成功经验就是实施产学结合,强化实践训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也必须加强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工学结合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由此可见,实施“双导师”教学是践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步骤,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通常安排在学制的最后阶段,学生实习之后就面临着毕业就业问题。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自身反思内化的时间不足。在实践课程中实施“双导师”教学,将校外导师的效用前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构,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认知,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课程中实施“双导师”教学的优势
(一)“双导师”教学可以引入企业文化
校外导师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修养和工匠精神,他们了解行业职业岗位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上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仿真生产运行模式,将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带入课堂,为实践教学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使学生的身份发生多元变化。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学徒,这种企业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提前受到工作氛围的熏陶,尽早适应职场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双导师”教学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校内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打下了基础。而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则起到专技能力引领、职业规范引导的作用,保证了学生的职业实操标准。实行“双导师”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特长,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合力,促進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自身经验的重构,从而提高了职业能力。
(三)“双导师”教学可以提高育人质量
对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而言,校外导师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职业发展的经验,讲解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认知,还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生动具体的职业榜样,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让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定位,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而言,实施“双导师”教学,通过校内教师的“言传”和校外导师的“身教”,先讲后做,边讲边做,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有助于提升其解决实际技能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实现育人质量的突破。
四、专业课程中实施“双导师”教学的路径
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双导师”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课程类型、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双导师”教学制度实施的保障、评价考核体制的完善、实训资金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在此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研究实践课程实施“双导师”教学的路径。
(一)实施“双导师”教学的课程类型,坚持按需设置
实施“双导师”教学的首要步骤是明确实践课程的类型,要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研讨和论证,保证教学效果。“双导师”教学是推行实践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高度融合,所以实施“双导师”教学的实践课程必须既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又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我校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在选择实施“双导师”教学的课程时采取了以下步骤:其一,以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来确定适合“双导师”教学课程的数量;其二,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合作,制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其三,专业主任对开设的“双导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双导师”教学课程。
(二)严格把关“双导师”师资的遴选标准,落实人才保障
实施“双导师”教学的关键是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选择。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职责不同,其遴选标准也不一样。校内教师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要求校内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教学功底扎实。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演示与实训指导,从培养学生职业认识、工匠精神、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所以校外导师要求业务精、素养好、热情高,要达到三个要求:其一,应具有技师(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二,在企业一线担任领班及以上职务的专业技术技能骨干;其三,优先聘请校企合作紧密型单位内的专技人才和能工巧匠。
在实施“双导师”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已有的知识水平,为校外导师提供详备的学情资料。校外导师要加强行业信息的搜集和行业资源的利用,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为校内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实际素材。
(三)建立完善的“双导师”教学管理体制,做好制度保障
工作职责的落实是“双导师”教学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只有明确责任与义务才能为“双导师”教学的实施保驾护航。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在引入“双导师”教学时,制定了完善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以及“双导师”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对校外导师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第一,共同参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制订;第二,认真完成课堂(实训)教学任务;第三,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训操作;第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第五,共同做好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管理制度对“双导师”也作了要求:首先,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制订课程教学的授课计划,合理安排课时比例(校外导师45%以上);其次,认真做好课程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一起做好教学管理、实训指导、成绩评定等工作;最后,课堂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料归档等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协作,使“双导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考核评价体制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建立考核评价体制是保证“双导师”教学可持续、稳定运行的外界条件,教务处以及系部教学机构的监督更有利于“双导师”教学的实施。教务处对校外导师聘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教学督导部门的作用,实现长期监督、实时评价,及时掌握“双导师”教学的运行情况。系部教学机构要强化过程督导,采取系部考核、导师互评及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评价。同时成立以校外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议。对“双导师”教学情况在学期结束时开展评价工作,考核执行情况,其结果作为教师年终教学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激发校内外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
(五)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夯实理实一体教学保障
实现“双导师”教学的可持续运行,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为聘任的校外导师提供合理的课酬,保证教学经费的支出,提高导师的积极性。此外,实训基地是开展“双导师”教学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双导师”教学的效果,必须加强实训室建设,使其设施设备与高星级酒店厨房接轨,才能满足相关课程进行仿真实操训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未来职业环境的无障碍衔接,保证“双导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虹.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3):30.
[2]余景良.港口工程专业群双任务双导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85.
[3]徐英俊.北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61.
[4]吴秋凤.实施产学结合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80.
作者简介:
贺静伟(196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实践教学与烹饪工艺教学。
郑思阳(1991-),女,山西临汾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饮食文化。
- 上一篇:临床工程方向本科生专业认识现状初探 2019/4/30
- 下一篇:高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革新研究 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