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4-30 9:22:21      点击:

【摘要】给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原理》双语课可谓我院的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考虑到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原理 案例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26-01

一、引言

给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原理》双语课可以说是我院的大胆创新。我们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功底,拓宽他们的眼界,使学生了解微观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及其局限性,洞察微观个体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并获得最大化收益,最终具备用英语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收获一套有益于终身的经济学思维。

《微观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直觉,洞察那些看不见的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抽象思维和罗辑思维。这对数学基础薄弱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挑战尤其大。雖然我们选用的曼昆教授的教材非常深入浅出,极少有艰深的数理运算,但同学们手捧沉甸甸的原版教材时还是傻眼了。里面的表格、曲线、图形、术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而且还是全英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我们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简述

我们现在所说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成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综合国内外研究而论,案例教学法可以界定为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好比生动的小故事,可以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实打实地看到经济学原理如何运用于分析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感受到经济学的巨大魅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以案例介绍经济学概念。在介绍“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这个概念时,可以先给学生看薛兆丰先生讲到过的一个小案例。“我在街边买一个碗,花了10块钱,准备用来吃饭。买回来以后发现,这个碗是乾隆皇帝曾经用过的,现在市场价值10万块。那么,我继续用这个碗吃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就这么一个小案例可以瞬间让学生产生带入感,然后帮助他们领悟机会成本的定义,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然后,可以用更多的案例,或者让学生举出他们生活中的案例来进一步阐释这个概念。比如,来我院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未来继续考研的机会是什么等等。继而引导学生领悟到时间资源之稀缺,选择之后如何做才能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教师的大部分讲解以英文进行,但借助幻灯片上的图片和中英文文字帮助学生理解。

简单的、生活化的案例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经济学的距离,让他们明白,经济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抽象的概念也借由案例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为同学们在认知世界中铸造经济学大厦添砖加瓦。

2.以案例深化经济学原理。曼昆教授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首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其中讲到“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efficiency)与平等(equity)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这里我们可以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策为一个小案例,引导同学们深刻思考其中的经济学含义。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学家的敏锐的眼光,高屋建瓴地为中国指出一条康庄大道,即先注重效率,鼓励并帮助一部分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富起来,而后让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反哺社会,构建平台,帮助更多人实现富裕,最终能够达到公平的目标。讲到此处,马云的案例也可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这个原理。杭州市政府别具慧眼,襄助马云。马云后来创建淘宝,带动了多少个淘宝店主实现了共同富裕。

这种耳熟能详的案例会让同学们理解起来特别容易,而且可以让他们明白换一个角度看同样的事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对一个事件多维度的认知和解读,最终培养他们独立、全面的思辨的能力。

3.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经济学思维与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学好理论知识后可以用一些小案例帮助同学们学会理论结合实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经济学的成就感。在学习“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研采访,并用图形表示,探讨实施价格上限之后的结果。比如可以让他们调研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学生食堂特价菜等,让学生们实地感受价格上限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可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结语

给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开设《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双语课程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但欣喜的是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留有空间,以英语传达自己学习经济学的心得,最终实现夯实语言能力和掌握经济学思维这样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甘小文,杨荣华,赖泽敏.案例教学在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商业故事.2015(9):96-97.

[2]李国志,刘美瑜.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6(9):2-3.

[3]李籽娴,徐晓晗.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学与财富:2015(34):299.

[4](美)N.Gregory Mankiw著. 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上册(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5](美)N. Gregory Mankiw.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第4版(英文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6]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7-11.

[7]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56-57.

作者简介:

曹晓明(1982-),女,浙江温州人,硕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英语专业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是英语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