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发展水平及发展策略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发展水平及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28 14:01:04      点击:

姜颖 王姜玥 付明

[摘 要] 该文在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类型进行细分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综合指数;通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匹配程度的差異比较,最终提出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资源储备;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1-0046-04    [收稿日期] 2020-11-04

区域高等教育是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区域高等教育的资源储备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流动性经济效益的延迟性、能动性等具体特征表现,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了解区域高等教育的资源储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进程度、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的分类

(一)人力资源储备

人力资源储备是每个省份高等教育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1],人才也是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主体,可细分为人力资源储备人员的数量及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我们选取了教学与科研人员(R&D人员)、教学与科研全时人员(R&D全时人员)、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教职工人数三个人力资源三级指标;质量方面我们选取了科技人力学历指数(以专任教师学历为代表)、科技人力职称指数(以专任教师职称为代表)两个人力资源三级指标来阐述人力资源储备的现状。

(二)财力资源储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力资源水平以价值形态的角度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可以使用的货币资源[2]。

研究与发展经费当年支出、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当年支出、科技经费支出三个三级指标从数量方面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的财力实力,体现了该区域国家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的不同重视程度与资金筹集能力。

科技经费支出占区域GDP比重、科技经费拨入占区域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三级指标从结构方面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的财力实力。科技经费支出占区域GDP比重体现了区域对本地区高等教育技术追赶、自主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物力资源储备

本文选取了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数、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数等五个三级指标来阐述物力资源储备的现状。

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是包含了区域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各级各类研究院(所)、科研基地在内的所有机构,而项目则是为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科技图书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图书馆藏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知识的储备能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固定资产值反映出区域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校舍面积则是建立该机构时,机构与政府共同的规划,体现了区域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的度量

(一)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储备主成分分析

由于选取指标的多维性,多个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我们需要克服变量之间的相关与重叠性,用较少变量综合来反映多个变量所反映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实现数据的降维。首先对人力、财力、物力三个二级维度分别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各三级指标分别合成二级指标人力资源成分、财力资源成分与物力资源成分。

一是KMO和Bartletts检验。该检验是对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前提检验,根据Kaiser常用度量标准,KMO大于0.5代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与Bartletts检验显示,三组数据的KMO均大于0.65,且显著性均为0.000,三组数据中各变量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皆说明三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是变量共同度。公因子方差表给出了从各原始变量中可提取的信息。公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c5科技经费拨入占区域财政支出的比重外,主成分几乎包含了其余各原始变量的75%的信息,说明三组数据提取的主成分可以较好地解释各原始变量。

三是总方差解释。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每组中第一个特征值大于1(SPSS默认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且三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1.410%、79.468%、84.064%,三组主成分足以代替原始变量信息。

四是旋转成分矩阵。根据矩阵,我们可建立旋转后的各因子模型,得出人力、物力、财力三个主成分。旋转成分矩阵显示,人力资源主成分中,各因子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72、0.887、0.972、0.969、0.977;财力资源主成分中,各因子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27、0.867、0.945、0.883、0.832;物力资源主成分中,各因子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899、0.919、0.938、0.940、0.887。

五是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旋转成分矩阵每一列分别除以相应特征根的平方根后,可得到各主成分的变量系数向量。依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三组主成分的表达式,其中Zx代表标准化后的变量值(由SPSS自动生成)。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上表达式,我们将15个三级指标通过主成分测算为3个二级指标人力、财力、物力主成分,计算得出人力、物力、财力3个主成分综合得分。

(二)资源储备主成分分析

经过人力、财力、物力分别主成分分析后,我们得出三个二级指标主成分的具体数据,下面我们将对三个二级指标进一步主成分,将二级指标合成为一级指标资源储备主成分。

旋转成分矩阵与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结果显示,资源储备主成分中,各因子在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75、0.962、0.886。根据得分系数,可以写出资源储备主成分的表达式,其中Zx代表标准化后的变量值(由SPSS自动生成)。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上表达式,我们将3个二级指标通过进一步主成分测算为资源储备一级指标,计算得出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综合得分。

三、高等教育资源储备區域差异比较

根据《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们将31个省区市分为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鉴于2002—2004年西藏地区数据的不完整性,我们选择2005年与2017年的各省区市资源储备水平做比较,具体见下表。

在31个省区市资源储备综合评价得分方面,东部地区总得分由2005年的0.18上升为2017年的14.42,12年间增加了14.24,平均每年增加了1.19;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份,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018上升为2017年的1.442,12年间增加了1.424,平均每年增加了0.019。

中部地区总得分由2005年的-1.65上升为2017年的3.91,12年间增加了5.56,平均每年增加了0.46;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份,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275上升为2017年的0.652,12年间增加了0.927,平均每年增加了0.077。

西部地区总得分由2005年的-9.84上升为2017年的-3.72,12年间增加了6.12,平均每年增加了0.51;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市,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82上升为2017年的-0.31,12年间增加了0.51,平均每年增加了0.043。

东北地区总得分由2005年的-0.42上升为2017年的-2.24,12年间增加了2.66,平均每年增加了0.22;东北地区包括3个省份,平均得分由2005年的-0.14上升为2017年的0.747,12年间增加了0.887,平均每年增加了0.074。

综合来看,2005年资源储备综合得分前五名分别位于东部3个、中部1个、西部1个;而2017年资源储备综合得分前五名均在东部地区,从侧面反映出东部地区对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而比较年份资源储备综合得分后十名中除东部地区海南省与2017年中部地区山西省外,其余均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占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的75%,占得分后十名的90%,从侧面反映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与经济增长匹配的差异分析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由图可知,2017年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储备与人均GDP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也要关注一些省区市人均GDP与资源储备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中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东北地区:辽宁、黑龙江;西部地区:四川、陕西的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各省区市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综合平均分0.54,但是对应各省区市的人均GDP却达不到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其次,一些省区市,例如:河北、山西、江西、海南、青海、宁夏、新疆,虽然高等资源储备量不同,但是人均GDP却差不多;另外,江苏资源储备量虽然比上海多,但人均GDP却不如上海多,同样情况的还有东三省与内蒙古、安徽与福建、甘肃与青海、新疆与宁夏。

五、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水平的对策

(一)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的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的到来,单纯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数量的提升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储备质量的提升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实现“中国制造”的关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储备除了数量上有待于进一步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比如,高等教育人才供求错位的问题,是目前首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高等教育物力储备一定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水平的人力资源储备难以推动“制造强国”的实现。中国要以“制造强国”的身份立足于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必然需要以高水平的资源储备质量为保障。

(二)发挥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储备协同效应

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可以进行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在资源的流通和共享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效率利用的帕累托改进。为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的扶持力度,鼓励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鼓励高校发挥辐射和带动效应

我国拥有“211工程”大学共116所,其中包括39所“985工程”大学。其中东部地区北京、江苏、上海均拥有10所以上的“211”大学,相比西部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等均只有1所“211”大学。而2017年从教育部公布的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来看,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最多的依旧是北京、江苏、上海。由此看出,我国高校分布区域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是我国重点高校的聚集地,西部地区重点高校相对匮乏,东部地区R&D人才、大学科技园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区域间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共享知识中心加强技术交流;同时借助国家政府的资金扶持,培养青年教师,为R&D人才后备军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国内、国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学术会议的召开次数对中西部的交流面进行拓宽,并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国瑞.国家重大战略转换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定位与思路[J].教育研究,2020,41(05):1-9.

[2]刘国瑞.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9,4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