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4-18 11:20:02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2-0108-05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媒体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即被动式教育、保姆式教育和放任式教育[1],使得学校被动、学生消极、教育盲目,而且教育目标的理想化和功利性、教育环境的非整体性、教育地位的不平等性等都使得目前的教育存在种种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

  由于自我教育尚未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对自我教育和教育的关系也有不同层面的理解:第一,将自我教育与教育的关系看成“目的―手段”的关系,强调引导个体接受社会为他设定的教育目标,从而将它内化为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看成“整体―部分”的关系,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与他人教育相对应,两者地位相同,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表达,将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和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均表达了这一理念。[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引导机制、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机制即榜样引导、目标引导和价值引导;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班级管理、同辈互助、社团建设;运行机制主要指合理规划、活动体验和多元评价。[4]111114中国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我教育的认同感较强,但开展自我教育的情况和效果一般(只有14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自我教育开展得比较积极和很积极,只有24%的学生认为自我教育的效果比较好和很好)。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均衡:自我认识和自我要求强、自我践行和自我监督能力差;自我教育的途径单一化。[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目的。因此,探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以下四方面是实现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建“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主要采取“一刀切”、“满堂灌”的道德灌输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应试教育,但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却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想并不是一个人需要的时候就能说出的熟记的一套话。”“教育的最重要、最显著的效果体现在,要使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如果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6]174此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在客观上要求师生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方式,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权威”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有平等的机会阐述文本、表达观点,这种阐述和表达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平等对话和视阈的相互交换、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使得课堂成为意义迸发和交融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意义增加了学生的意义,学生的意义增加了教师的意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互相扩充了意义,最终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意义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反应。这种意义共建是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方都是表演者、体验者,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模式,是师生的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应摒弃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确立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第30卷第2期贾月,等: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二)培养学生自我安排学习的能力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要求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让学生自己制定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无疑是一种解构“一刀切”模式的有效办法,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如,学校提供的可选课程的学分鲜有大于必修课程的学分的;学生选课缺乏引导机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学生无从选择等。为此,学校应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安排学习的能力。

  (三)探索“问题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形成了一种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对知识的记忆性,这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毫无益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或由小组完成研究,这将在客观上促进学生学会做事、做人、与人合作。其次,通过对社会和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其立场观点较片面,多是人云亦云,不能客观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使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将学生的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大梦想引领小梦想。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将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关心、尊重和担当。   二、积极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浸润环境,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以其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显性的教育因素隐性化才能使得教育内容从认知转化为良好的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而隐性的教育因素显性化则能够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在隐性教育因素显性化中要把握好度,若显性化太强,则会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压迫感,使人反感;若显性化太弱,则难以发挥应有效果。校园文化包含课堂教学文化、社会实践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等丰富内涵,只有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

  自尊指的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自身人格与尊严的维护心态,是个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力量源泉,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7]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没有敏锐和强烈的自尊感,那就谈不上自我教育了。”[6]237所以在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网络活动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维护并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为理想自我的实现不懈奋斗。

  (二)引导朋辈文化发展

  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具有相似的社会阅历、成长过程和心理空间,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相似,容易产生共鸣,[4]113与家长、教师相比,大学生更愿意同朋辈进行交流和互动。首先,朋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影响。其次,在朋辈群体中,大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我体验和价值,因为,“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6]101。最后,在朋辈群体活动中,将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相结合,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

  (三)树立校园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就是用某些尺度来比较和衡量自己。”[6]104通过树立校园榜样,可为大学生设立标杆,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适。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认真分析当代“榜样疏离”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多样化、人性化、民主化”[8]发展榜样,通过树立校园典型,引领校园风尚,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三、积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拓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空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也不例外,“自我教育不仅仅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9]。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双手”、“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等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存在重知轻行的现象,学生在考卷上展现的未能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表现出眼高手低的特点。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认识自我的优点和缺点,发掘自己的潜力,所以,必须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拓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空间。

  (一)丰富生活形式

  首先,家庭应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子女成为“6+1”家庭的核心,家长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在极其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方面的引导,导致不少学生从小在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使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早期青年时代尽可能经常地单独进行劳动,以便使他自己的良心成为他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因和主宰。”[6] 238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其次,学校要为学生自主安排自身生活提供条件。大学往往为了统一管理和校园安全而禁止学生在宿舍进行做饭等活动,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之一是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安排生活和在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机会,致使大学生做得出高难的练习题,却做不出献给家人的一顿晚餐。为此,可以推广某些大学的经验,如在每栋宿舍楼下设置多功能房间,给学生提供厨具,这样既疏通了管理渠道,又为学生在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机会。最后,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兴趣和志向组成的朋辈群体,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通过与同辈人共同举办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学生社团是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的有效结合形式。

  (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办校特色,建立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如理工科类院校可以与工厂企业共同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师范类院校可以与不同的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农业类院校可以与养殖业、种植业企业合作建立本校学生实践基地。在这种社会实践中,既可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又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实践教育机制

  教育实践基地建好之后,还要积极完善实践教育机制。首先,要将服务于学习作为一种机制固定下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实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愿望,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了解社会。其次,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只有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估,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活动,并从实践活动的评估反馈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体验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体验。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遵循“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原则设计未来的自我,要将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点,培养自尊心、自信心。最后,要引导学生保持理智乐观的心态并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做到既不自卑,又不自负,从而健康成长。

  四、积极构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网络引导模式,拓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虚拟空间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媒体、自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网络成为他们的第二生活空间,也成为他们自我教育的重要工具。网络以其即时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10],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消解,海量化的信息对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影响,网游、聊天社区等对大学生时间的消磨,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混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学校与社会必须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现实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于网络的影响,且网络教育最终是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所以,必须将第一、第二生活空间的引导结合起来。

  (一)抢占网络平台,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促进网上网下学习支撑发展

  互联网作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主推手,已经渗透学校各个领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若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抢占阵地,黄色、黑色等垃圾将弥漫其中,直接误导大学生。面对这一现实,教育者必须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挤压垃圾文化空间,抢占网络思想阵地,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如近年来由美国兴起、在国内风起云涌的“慕课”,就为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做出了示范。“慕课”,简称“MOOC”,即Massive Open Oline Course,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将世界知名学者和各地学生联系起来,将课外网络学习、课内讨论分享、课后社区讨论和期末测试整合起来,具有极强的规模性、开放性、共享性、易获取性、个性化等特点。慕课将线上、线下的学习、讨论相结合,把时间还给学生,使教师成为引导者、启发者,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方式之一,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完善校园网建设,提升教师网络教育意识和能力

  首先,学校要针对网络教育进行软件、硬件投入,建设安全、通畅的校园网,并设立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社会服务等专栏。同时利用博客、QQ、飞信、微博、微信等形式将正能量信息传达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及时、双向的交流,比如,建立“心理咨询信箱”、“院长信箱”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倾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提高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技术水平,除了用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形象地进行教育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用主流文化提升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品位,用社会主义主旋律引领网络思潮。

  (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时所体现的行为素质与修养,如对大量信息的解读和判断以及运用媒介信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能力。[1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通过宣传让学生明白网络的双重性,即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又是个性化、随意化的,应该树立科学的网络观,保持正确的立场和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在正确的网络观下,唤醒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自觉选择、接受良好的网络信息,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积极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要提高大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即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好坏,自觉利用良好信息,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四)完善互联网引导机制和监管机制

  首先,建立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进行自我教育引导。这支队伍由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中的优秀党团干部组成。大学生辅导员年纪轻、素质高,跟学生几乎不存在代沟,可以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人;另外,可以从学生党员、干部等群体中选拔、培养思想先进、学习优秀、号召力强的骨干分子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针对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带来的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差等问题,应建立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净化网络空气,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色情、谣言等,从社会大环境中打击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反对力量;另一方面,要从技术上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建立防火墙和阳光网络,如建立绿色校园网。

  总之,在后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需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模式。“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主渠道;“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浸润模式为自我教育营造了氛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拓展了自我教育的现实空间;“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网络引导模式拓展了自我教育的虚拟空间。四者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模式的立体化建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之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