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王芝兰
[摘 要]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既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当下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价值困惑和其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及其教育价值内涵;创新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拓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 新时代;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181-04 [收稿日期] 2020-08-27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人與社会、人与集体的利益矛盾关系的根本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导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新时代,要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维护好国家安全稳定离不开集体主义精神力量的发挥。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或解决,不仅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部分青年大学生因其思想不成熟、价值观不稳定,往往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会做出维护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优先选择。诚然,这样的选择有时候也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时,个人主义利益优先的选择显然是有害的。因此,我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价值观教育,教会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需求回应的使命担当。
2.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利益格局逐步形成。利益格局的多元也为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加紧其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出现,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随着自媒体、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多元网络文化进一步泛滥,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人民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民族、国家集体利益至上,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民心、民力有着重要意义。
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展的需要。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目的是否达成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应新时代需求,就需要通过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教学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其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途径,大力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集体主义教育教学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构筑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
4.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将大学生的教育置于集体中并接受集体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群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社会性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完善离不开群体(集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2]大学生在集体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建设,确立起群己界限,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从中获得人的德性和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着集体主义及其教育的价值困惑。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的困惑影响着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必须要认真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困扰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对集体主义的“集体”如何理解的问题,这种困惑在市场经济下加剧了。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单位中,单位把个体的生老病死全部统管起来,每个人都高度依赖单位,而单位也高度依赖其上级单位和国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大量的企业被私人承包,或者原有的企业解体,大量的“单位人”被裁,成了没有单位的人。而农村集体经营权也被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取代。“没有上级的单位”或“没有单位的个人”[3]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是否还存在”“要不要集体主义教育”等问题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而且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于“集体是否存在”的困惑,在互联网虚拟生活下进一步加剧。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直接互动交流减少,一部分人甚至混淆了现实与虚拟。个体对现实集体的依赖和情感减少,部分人就会觉得网络时代不需要集体,也不需要集体主义教育。同时,人们还对在市场经济下能否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持怀疑态度。这些因社会变革导致的集体主义内涵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困惑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给今天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多元文化下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的问题。市场经济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土壤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全球化、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在我国社会和高校传播开来。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社会影响和危害较大。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极端自由化,主张私有化和市场化,否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还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反对集体利益至上,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在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下,不再把劳动奉献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而是把金钱、物质和权力地位等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个人主义挑战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和权威。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多元思想极大地削弱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坚持集体主义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地位、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不佳有待提升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不仅有来自市场经济、互联网、多元文化等外部条件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还有来自集体主义教育自身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集体主义理论,要求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养成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品德,而现实生活中大量侵犯集体利益、违背集体主义要求的不良现象却存在着,并与课堂理论教学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加之部分学生存在集体主义意识不强、不诚信、作弊等道德失范的现实问题,更加剧了集体主义理论教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加深了部分学生对集体主义理论的困惑和不解,使得集体主义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高校实施的集体主义教育,存在内容和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和片面化,缺乏对集体主义及其教育内涵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诠释,把集体主义简化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调节的手段,从而把集体主义教育窄化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未能看到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個系统工程,是人格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经济、社会等领域具有价值导向作用的教育。因此,简化、窄化集体主义及其教育内涵的做法,使集体主义理论教育不仅缺乏思想动力,而且大大降低了教育的理论信度。
三、坚持和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
1.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内涵。人们有关集体主义及其教育的困惑,其关键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内涵。集体又称为群体、团体、共同体、联合体等,是两人以上根据其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常见的集体有家庭、班组、学校、民族、国家等。但不是所有的人群共同体都称为集体,只有这个人群共同体具有明确的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时才能称为集体。
区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有真实和虚假的集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4]因此,真实的集体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建成的条件下才会存在,这样的集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集体主义的集体就是真实的集体,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表现为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利益集团”,[5]因此不能把任意的小群体、小团体作为集体。同时,集体主义的集体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集体。在集体里面每个人都依赖集体、忠诚集体,同时集体也维护和保障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真实的集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体。所以,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自由联合体”所需要的条件,今天的集体还不完全是真实的集体,“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中的大多数‘集体基本上是能够体现它的成员利益的集体。”[6]正因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也使得集体出现了层次上的分化,“它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国家、民族、社会等普遍的‘集体,也可以表现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局部的集体。”[7]国家、民族、社会普遍的“集体”优先于局部和个别的“集体”。要警惕一些打着“集体”的幌子而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虚假集体”的存在。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理解。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和利益的根本准则。集体主义原则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维护和保障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集体利益优先,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有着鲜明的层次性,集体主义教育是层次性的教育。
2.正确把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教育。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处理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价值选择和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就要正确把握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思想体系,也是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价值取向,它主张个人利益至上,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反对集体、国家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要高扬集体主义的伟大旗帜,反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他们正确处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充分认识到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也要看到市场经济是集体主义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建设中。
(二)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双主体”的作用。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对集体主义理论内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焦点、重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最接近他们的话语体系去阐释理论和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消除他们对理论和现实的困惑,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翻转课堂、主题演讲、辩论等,让他们成为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角,从而提升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当今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必须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加强网络上的集体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资源开展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利用网络线上平台(如云班课、智慧树)进行网络授课,实现集体主义教育与网络的结合,促进课程思政与网络思政的融合发展。现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但是如何实现其有机融合发展,也是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基本观点就是“线上+线下”教学,二者各有其优点,不能相互替代,坚持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发展,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
(三)拓宽集体主义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
1.将集体主义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班集体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对班集体的目标、纪律、班风、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责任意识和群体心理。通过班集体建设,使得“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感觉到自身对集体的依靠,应忠诚于集体利益,应维护这种利益,并且要将这种集体利益重视起来”。通过班集体建设实现个体对集体情感的归依和对集体的负责。
2.将集体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劳动教育既是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劳动实践结合,与工农相结合。通过生产劳动及其教育,学生将从中获得智慧、技能,学会审美和锻炼体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情谊,形成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维护公共财物和国家、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5]谷春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4.
[6]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39.
[7]何国华,燕国材.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69.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重构 2021/5/12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时代妇产科教学探讨 20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