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行业声音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8-23 16:50:37      点击:


颜雄 李文昭 何莉 高智席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相关特点,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现状,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为环境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土壤肥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15-02

《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以及实施的地方性法规等,掌握水、大气、土壤、噪声和生态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能够评估环境风险[1]。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环评是环保的第一道门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之一[2]。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就是要为地方培养在生产、管理、工程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2004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的相关制度出台和2015年新环保法的颁布与实施,社会对环评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也对环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都是环境类专业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门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具备以下特征:(1)知识面广泛[3]。涉及了“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法学”、“环境监测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2)政策调整快。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紧随时代的发展,其相关规范及政策调整较快。(3)实践要求高。做好环评的基础是理论,而关键在于项目现场的调研。如何根据不同项目,分析复杂的区域环境特征,开展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二、环境影响评价教学现状

1.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合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涉及环境类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如环境法规、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等,而由于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课程体系稍显混乱,环评课程与以上的课程同时开设或早于个别课程[4]。

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和滞后

高校的相关教学应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然而,由于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由于教学自主性差或者科研任务重等多重因素,任课教师钻研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及时更新教材版本,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环评相关的最新政策、地方要求和近年来的重大环评事件等不在讲授内容之列,使得教学内容较于时代发展相对滞后,无法达到行业发展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性不强

教学方面,由于课程的内容较多、课时较少,一般都是设置32学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旧是主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收新的知识,却限制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些课堂采取了小组讨论、PBL、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但学生还是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了解,对环境影响评价关注度高,但认识度低,现场实践、观摩学习的机会也是少之甚少。

4.教师专业技能不高

作为高校一线任课教师,虽有部分老师具备环评工程师证,但大都缺乏工程实战背景。由于近年来国家相关规定,拥有事业编制的注册环评工程师要与社会企业脱钩,不能再承接环评编制报告等相关工作,这就造成了高校教师不再积极考证,年轻教师在环评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导致教师环评专业技能不高

三、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讨

1.优化教学体系,调整培养方案

针对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开展教研活动。仔细研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考虑课程学习的先后秩序,以及讨论其它课程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既要紧密联系环评课程,又要避免重复教学,优化教学体系,调整培养方案。

2.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团队

在环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新知识的引入和最新案例的分析,及时更新和完善环评相关政策,介绍相关新技术,使校内教学内容和校外环评实际工作保持同步,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由于环评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往往会造成教学在某个环节的缺失,应当建设环评教学团队,3-4位教师共同承担环评相关课程,采取集中备课,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PBL教学法,并积极建设产学研基地,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科研合作,注重实践教学,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环评工程师作为校外教师,以校内讲座和校外现场讲解的形式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将成绩的评定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30%)、闭卷考试(50%)。重点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学生获得信息的第一渠道是教师,学生的环评专业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针对年轻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现状,可以推行教师挂职锻炼、寒暑期基层锻炼等模式,让教师到不同单位进行锻炼和“充电”,争取创造更多与环保企事业单位科研合作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积累实战经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陆书玉. 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 环境影响评价行业2016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7,(6) : 22-27.

[3]吴文娟,鄧丰.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2) :132-133.

[4]马梦娟,陈纳. 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2017,(10) :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