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2-15 16:43:47      点击:

高汝男 刘若涵

[摘 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后,已逐步探索融合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策略,唤醒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价值导向,创新优化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社会价值认同及规划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完成“立德树人”与“职业发展教育育人”的双重责任。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教学;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SJGY20190584)

[作者简介] 高汝男(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刘若涵(1987—),女,黑龙江科技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讲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科学工程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065-04   [收稿日期] 2021-04-2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 (P376)相继,教育部出台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全国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写进教育部文件,足以体现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作为可以与“课程思政”高度融合的课程,更应该明确课程的育人责任,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课程创新与课程改革。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长久以来处于“孤立无援”“孤军作战”,与其他课程缺乏交融共振、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P378)“课程思政”指明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铸就新时代高等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改革创新和实践创新。既不是简单地增开一门课、组织一次红色活动,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应当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在不断提高、深化、拓展新时代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职责和育人热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融合所有课程中的政治引领、爱国情怀、价值基因、榜样力量等思想政治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各课程的教学环节,实施思想政治元素与知识体系的有机和谐统一,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透视

(一)认识有余而重视不够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就职业谈职业、为就业教就业,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职业发展教育的前瞻性、综合性和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在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视野下着眼于一生,并成长于当下。现在很多高校能够认识到教育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但仍有部分高校教学改革速度缓慢,课程理论“中国本土化”不足,资源倾斜不够,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足,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不够,任课教师重视不够,存在较为明显的“两层皮”现象。

(二)任课教师思想政治融入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校大都是就业工作处教师、一线辅导员兼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专职人员少之又少,且一线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经过“TTT”“TTT2”等教师资格培训后,部分教师只是基本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理论,再加上“课程思政”责任意识不足,不能在课程中“如盐化水”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厚的教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经验及挖掘隐形思想政治元素的能力,教学方法死板,缺少整体架构和设计能力,使思想政治与职业发展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

完整、科学的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度、连贯性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是一门课程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高校只在大一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总体学时较少,特别是实践学时占比偏低,“课程思政”理念还不能深度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课堂授课等环节。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一方面,部分教师课程内容更新慢,仍以较为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来授课,特别是每一轮课程后,不能较快地补充最权威的政策精神、最前沿的专业思想、最新的就业分析数据,上课时出现“经验主义”“吃老本”的现象,缺乏体验式互动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差,不能满足学生新时代职业发展规划的需求,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度不高,课程接受度较差。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授共性问题,没有充分了解所教专业学生近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业观念、就业意向等重要信息,与学生互动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找到与学生共情的契合點,忽略了个性指导。

(五)缺乏系统的课程考核

经调查显示,由于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仅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不同高校两部分占比不同)相加的方式;还有一些高校经过改进后,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作业成绩,仍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和课程阶段性教学实践成果的考核,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启动后,缺少评估学生是否将职业理想、就业目标及成长成才规划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等思想意识形态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