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东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4-28 14:43:06      点击:

严金桂

【摘要】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熟悉,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与之相匹配。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培训规划对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小学的实际情况为例,制定了完善的教师发展培训规划。

【关键词】队伍建设 培训目标 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92-02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我校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基地特点,确立以校本研修与内外交流、互相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帮助教师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制定东风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教师总数:我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73人,任课教师66人。

2.教师队伍结构(以下分析不含非教学人员):①年龄结构及其它:我校现有的任课教师中50 岁以上的3人,占总数的4.5%; 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3%。近三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直接招聘的教师有8人。②学历结构:我校现有的任课教师中,全部为专科学历以上,专科学历4人,占总数的6.0%,其余为本科,占93.9%。

3.教师工作状况:我校广大教师都能履行岗位职责,以饱满的热情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老师们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积极奋进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稳步提升的有力支撑。

(二)现状

从以上教师教师队伍基本现状分析,这是一支逐步走向年轻化、充满希望的教师队伍。这几年经过广大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比如:

1.教学方法缺乏全方位更新。如何紧抓教学五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然是我们关注、倾力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2.教师科研理论水平发展不均衡。围绕学校发展,学校多年来就强调“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督促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科研课题少,教育科研尚未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3.教师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一大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有的教师的授课技能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4.各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的数量还不能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训目标

1.师德建设目标:广泛开展和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师德教育活动,使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使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献身精神,为人师表、敬业 爱生的敬业精神、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课程培训目标: 把接受新理念、把握新课程、研究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现代技术培训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重点,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 100%的教师能自己制作和使用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4.普通话培训目标:各学科教师达到相应学科普通话合格规定的等级,在教学中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5.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层次。

6.教育科研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课题申报和研究。

三、培训方式

采取分学科、分层次,全员参与,校本培训、校内讲座、研讨交流、自学提高为主,校外学习培训为辅。

1.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继续选派教师到酒泉、敦煌、兰州、金塔、北京等地参加各类培训、听讲座、听课等活动。

2.坚持校本培训,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教研室、教研组负责,定期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式,进行高级教师课堂教学研讨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新调入教师汇报课、一级教师评优课、一级教师达标课、高级教师高效课堂评比课、学前班家长汇报课、观看教学录象课、课题研讨等等活动,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获取理论知识、钻研教学业务、相互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3.继续开展教师“八个一”活动。设计好一份教案、上好一堂示范课、做好一个课件、写一手好字、带好一个班级、读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项教科研课题。

4.建立领导责任制度,每位领导积极深入各年级组,注重平时对年级组工作的检查与指导,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平时进行随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位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四、培训内容和措施

1.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制度。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包括加强教师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等措施、制度的修订与完善、监督与考核等。认真规划和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中心、有重点,保证培训的时间,每学期定期进行教师全员培训,坚持每双周二学科集体教研备课,专题研讨、学习、交流活动,做到每次校本培训有组织、有主题、有针对、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有反馈制度。

2.大力实施和开展师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學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方位构建一种尊重、理解、沟通、信任、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铸造高尚师魂。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岗位职责挂钩,师德状况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考核和奖惩当中,并在评估过程中注重过程和教师的工作实际,通过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评选活动,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树立师德典范。

3.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实践培训。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为培训内容,多向教师提供各级各类的培训机会。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新课程理论,促使更多的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重建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借助每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好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4.开展新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和水平。

5.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树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思想,同时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自觉提高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懂得教育科研工作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要求全面提升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研逐渐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种需要,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一篇教育教学案例的撰写。

6.开展学习型教师的创建。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學习的理念,培养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习惯化的职业生活方式,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2)为教师的学习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学校提供有关教育教学及科研理论方面的有价值的资料供教师学习。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和困惑,进行研究、讨论,开拓教师视野,增加教师培训的理论深度。

(3)加强学习制度建设。要求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每年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形式以自学为主,教师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加以推广。

7.立足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开展和落实学校常规教研活动。

(1)继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备课、上课、评课、说课和观摩课、展示课、汇报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在每两周一次的备课活动中,确定讨论主题,组织交流讨论,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每位教师如期完成规定量的听课任务。教导处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行有效的监控和督查。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上示范课,分学科进行听课、评课。听课教师做好记录,新调入不满三年的教师每人每个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一级教师不少于15节,高级教师不少于12节。

(3)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一方面,坚持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基础上进行,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全员参与的交流研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题。每学期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

(4)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每学期结束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工作总结。在总结中,对一学期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反思,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闪光点和深刻体会记录下来,学校将以此作为对教师个人进行常规检查、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每单元写一篇教学反思。

8.加大对教师分层培养力度。

(1)抓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和评选。按骨干教师标准,选拔教师参加上级骨干教师培训。建立促使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辐射作用。

(2)新到岗教师能够通过各类培训,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顺利达标,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合格教师。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能胜任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每门学科教师能够实现大循环教学。以“八个一”作为(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本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出一份经得起教研组长验收的试卷,创设一个美好的仪表,培养一种良好的性格,当好一个学生的朋友,塑造一个多才的教师形象)未满三年教师的教育培训目标。

(3)搞好新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老教师结对挂钩制。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老教师拜师结对,开展“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传、帮、带,上好示范课;新教师虚心求教,多听课,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