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4 20:29:04      点击:

高虹霓 王崴 刘海平 瞿珏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从建设教师队伍、建立考评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奖励机制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建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166-02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建设一支拥有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直接实施教学过程的人,在课堂上采取何种方式教学,教师有极大的自主权。教师只有自身创新意识增强了,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将自身的创新意识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见,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教学改革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违背教育基本方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新颖、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之路,建立起一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方互动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二、建立激励学生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考评体系

改革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把单一制的理论考试方式转向复合式的综合素质考核方式,建立起一套以促进和激励学生主动提高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考评体系。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创新。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学科前沿理论,扩大知识面。

三、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新型课程体系应着眼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专业课,增加跨学科的选修课比重,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训练,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社会现实的机会。

四、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参与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制约了学生独创性的发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给予激励,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的教学功能。“参与式”教学就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注重发挥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掌握教学内容。“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学生的发展只有在他们真正参与教学、参与教改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当学生发现自己参与思考和总结出的结论就是原理和规律时,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此时学生才真正把教材上枯燥的公式转化为知识和创造力。

2.“讨论式”教学方法。(1)拟出论题。拟出恰当的有认识价值的论题,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富含价值的讨论题必须是课程基本理论的重点或关键性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而不是教材的现成答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不宜过大,最好有一定的难易梯度,以照顾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围绕大问题,拟出若干个供思考的小问题,这样既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又便于把握讨论方向。教师要充分估计到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置好解决预案。(2)组织讨论。组织好讨论,是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关键,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讨论可根据教学班级的总人数以班或组为单位进行,由学生推举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做比较系统的发言,其他学生做补充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应避免课堂讨论成为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也要避免夸夸其谈,偏离论题。因此,必要时教师要做适当引导、启发,以使学生围绕论题开展讨论。教师也可适当参加讨论,但主要应倾听学生的发言。当课堂讨论欠佳时,教师可以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当学生的争论陷于枝节烦琐时,应及时予以制止,但要注意避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好方向,对分歧较大的问题,不应急于做出结论,以免影响讨论的深入。(3)做好总结。讨论结束时,教师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对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应采取全面总结与重点深入相结合的方法,概括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肯定好的、有创新性的见解,指出模糊、甚至错误的论点,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他们在思维方法上有所收获。

3.“研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科研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早就受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视,国内高等学校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设置研究式学习课程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得以补充、延伸和深化;研究式学习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某些领域的新发展及教师的科研方向而设置,把科研和教学紧紧地连在一起。(1)选择适合科研的研究式教学内容。研究式教学是在老师构建的开放环境中,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用于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便于实施研究式教学,开课时间应设在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已接受的前提下,使教学内容向深度、广度等方面延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研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式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而“问题”是研究式教学中教与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課题无疑是研究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由于受学科知识的限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旦碰到困难往往难以坚持下去。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应在选题上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把握重点内容。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分支的内容及方向、成果迅速扩展,要想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一次研讨来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关键是通过这一重要问题的研讨,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独立去查阅资料、文献,掌握必要的理论与方法,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按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研式组织教学。(2)研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组织教学,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每次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或子课题交给学生时都要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探求,从而调动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对进一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作用。

研究式教学涉及的内容广而深,一些内容实际上是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以及达到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师应紧密联系研究课题的实际,有准备地进行研讨,构造一个敢想、敢说、互相启发的良好学术空间,使学生在提问答辩中得到思维逻辑的锻炼。这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创造性。研究式教学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是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先认真选择课题,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为了实现科研式教学目的,必须优化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优化的原则是认真考虑,使学生的知识和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达到最佳匹配。

五、建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的奖励机制

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对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改革学校评比奖励等与成绩挂钩的常规机制。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校应依托实验室、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接受科研训练,从而为学生提供提高创新能力的研究平台,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创新性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评体系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杜德栎.简明教育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