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8-27 16:26:29      点击: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
            王艺涵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01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受到高职教育者的普遍关注,我们对于其教育的反思从未停止。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角度给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全新的理解,在审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文化哲学 高职 人文素养 反思     教育教学论坛
Reflection on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Wang Yihan
 
Liaoning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 Liaoning Shenyang 110101
 
Absrtact: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en generally concerned b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our reflection on its education has never stopp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tic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reflection on Humanistic Liter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ultural philosophy
 
作者简介:王艺涵(1984—),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护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顺(1982—),男,辽宁铁岭人,主治医师,本科学士,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及心胸外科教学研究。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定了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当今技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劳动者只有技术技能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发展的有效动力,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更是无法实现技术创新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付出和奉献,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劳动技能人才的摇篮,不仅要培养出技能精湛的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从未缺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在高职教育重点倾斜于技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多数情况下还处在“教育不系统、内容不丰富、活动不设计、实施不到位”的状况,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视角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教育源泉和力量。         
人文素养教育说到底是文化教育,是一种对生命的解读和反思的教育,学者李二和在其著作《舟的起源》中指出“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在关于文化的各种界定中,对于文化哲学的建构最有价值的文化概念是关于生存方式或者生存模式的理解”①,而“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②,文化哲学是“通过对文化的透视和把握进而以此为基点和视野, 对人类的自身生存及其生存的世界作出新的理解的哲学观念”③,它是“把关注的重心指向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④,因此文化哲学无疑是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新视角的最佳“棱镜”。
一、文化哲学视域下审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从受教育者的现实性出发,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取的选拔制度还是本科录取淘汰制,即使有些院校拥有了单独招生的资格,但招生比例少且大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考取本科院校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高职教育,因此,高职学生的整体特点依然走不出以下特点:高考分数不理想、学习能力不理想、知识储备较少、人文素养不高,加之,高职学生的农村生源占多数,学生整体的视野和见识稍差。如果说对一个人技术技能的提升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教育的终点,那么对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涵养则是高职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终身教育起点,两者缺一不可。教育过程如何离开了现实性抽象地理解受教育者,那么人文素养教育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摆设教育”,毫无教育意义可谈,更是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因此,高职的人文教育必须要回归受教育者的现实性,回归受教育者的生活活动和生活世界。
 2.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出发,实现教育的本质价值。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历史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重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不仅要从教育者的方面,积极探索被我们“改造”的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问题,以解决教育效果,更要从受教育者自身入手,塑造其“改造”的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审美和反思,形成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人的生命活动是历史性结果,是人的文化创造的具有主体性意愿的结果,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⑤,在此视域下,人文素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从“意义”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确定“我”的存在,从而明确自我价值、构建自我价值。
二、文化哲学视域下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体自我意识的建立缺乏唤醒力。
“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到‘我’的存在与价值的意识,是确认和肯定‘我’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的意识,是以‘意义’的尺度去反思和评价‘我’的存在价值的意识”⑥,也就是说,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建立,是实现其自我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建立需要教育者具备强大的“唤醒功力”,需要用严谨的逻辑、风趣的语言、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给予学生获得醍醐灌顶的教育。现实中,由于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导致教育课程科目上的单一及课程形式的单调,教育过程常常是“道理+实例”,教育效果往往是“灌输+考试”,教育者的“唤醒功力”大打折扣。
2.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热情参与和内化接受缺乏掌控力。
除了课堂教育外,教育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开展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也成为了人文素养涵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院校级的,还是系部级的文体活动、文化沙龙和讲堂讲座等纷纷登场,教育者们往往秉持着“占据时间便是占据思想”的理念,使学生的课余时间看似被活动填充得丰富、充实,其实质是活动后留下的教育痕迹并不深刻,多数情况下都随着时间而飘散了,无法对学生思想进行改变。本应该在活动后进行教育的延伸,包括教育者对目标、过程、效果进行的思考,受教育者接受度、认可度进行的调查,都由于教育者缺乏掌控力,使得上述的思考和调查无人问津,以致人文素养教育在活动结束后便彻底停止。
3.在生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智慧的建立缺乏指导力。
马克思的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受教育者也是生活在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个体,在其生活的世界中,必然会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与他人的矛盾等,必然会遇到职业发展方向、个人成长路径的选择性困惑。当前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注重集体导向而忽视个性化指导、注重人文熏陶而忽视实践困惑指导,使得受教育在面对困难或选择时依然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诚然,人文素养教育并非是解决受教育者面对所有困难的“万能钥匙”、“神方神药”,但人文素养的提升会给予学生拨云见日的思维能力和举目远眺的意义追问,而这些都应该是教育者在生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指导所拥有的能力。
三、文化哲学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对策
1.推进人文素养教育的系统性设置,提升教育者的教育艺术。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系统性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这样才能形成重视到位、设置到位、资金到位、实施到位、支持到位的教育合力氛围,使每位教育者都成为人文素养教育队伍的一员,用自己的行动,随时随地感染受教育者。其次,要丰富人文素养教育的涵盖内容,要将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纳入进来,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引入校园,中国的戏曲和外国的歌剧唱响了高雅艺术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艺复兴讲述了优秀文化的渊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开启了文化审美的鉴赏。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教育模块的区分清晰,即将文学、哲学、历史等内容细化并归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模块的重点教育;教育路径的实施明确,即熏陶、涵养的教育目的是需要仅仅在第一课堂便能完成,还是需要第二课堂的辅助以增强教育效果;教育载体的利用鲜明,即教育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互联网即时互动的平台、学生喜欢驻足的各大APP软件等载体的利用。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人文素养教育者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全院精通人文、善讲人文、思考人文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加入队伍中,教育者间组织广泛的人文交流活动,共同提升人文教育者的教育艺术。
2.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管理,提升活动的实效性。
一方面,要在教育者方面加强人文素养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管理,重点抓活动的“两头”即开始设计和结束的总结,要针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和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达到教育课堂有延伸、教育效果有体现、教育实践有平台的目的。要对第二课堂的所有活动精准分类,做到与第一课堂的优势互补,将活动的设计做在前、将活动的定位设在先,必要时结合对学生的调研开展活动,给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明确的实施方案。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活动进行总结,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知活动的效果,要对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制定出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细则,要通过评估将活动做实、做细,真正实现教育效果,从而告别活动设计心血来潮、活动实施敷衍了事、活动结果不管不问的现状。另一方面,对受教育来说,要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学生参与的活跃度,可以利用网络积分和微信打卡的形式鼓励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三次以上的人文素养活动,并将参与后的教育收获通过学生个人作品进行展示,形式有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展示园地,形式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二次教育。
3.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匹配,实施高素质技能人才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还是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最终导向,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离开高职教育的专业性说“单口相声”,要将人文素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相匹配,在专业教育中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首先,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找到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关键点,将其反复渗透到人文素养教育的各个模块中,通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形成自律性;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可贵性和价值性,学会珍惜生命,更要善待他人;通过开展哲学教育,让学生懂得辩证地看待现实世界,从而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开展历史教育,让学生拥有“透视”的眼睛,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解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及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无限性,涤荡学生的灵魂。其次,在生活文化中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点。人是文化的人,是被文化打上烙印的个体,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形成了不同的现实解读。通过人文素养的涵养,要使学生学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超越,在存在与需要的关系中审视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自我。最后,在专业发展方向中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点。要帮助学生树立技术技能职业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找到个人的自我价值并指导其明确成长路径,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不会因为不同职业的对比而迷失方向,不会因为工作的单调性和重复性而失去职业兴趣,不会因为工作价值的平凡而降低对自我的要求。教育者要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学生过滤掉技术技能工作者比理论工作者差的观念,蒸发掉职业发展中产生负效应的理念,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在人生发展、职业成长中找到内生动力,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2]陈秋明, 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01-19(14).
[3][4].陈树林,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野[J].理论探讨, 2007(5):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6.
[6]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4.
收稿日期:201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