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路径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路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2-8 17:06:35      点击:

[摘 要]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也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质的思想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此,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意义,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二者结合的路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能够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提升其教育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路径;传承;弘扬

[作者简介] 白春香(1982—),女,甘肃民勤人,硕士,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7-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2-03

一、引言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有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作用。我国在日益复杂的世界趋势中成为受外来文化冲击的主要地区之一,在信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下,大学生可以接受来自自媒体、互联网、外来学者等的文化思想,这让不少学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状态下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造,通过全新的面貌更加深入地影响学生,保证学生内心的健康。传统文化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重现新的活力,通过改头换面,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有内涵、更健康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尚未有科学的定论,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也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是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需要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心理和人格的统一。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比较模糊,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有所侧重。一部分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侧重于检查学生是否存在心理疾病,而有些学校则侧重于思想的教育,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但无论哪一种教育,必然不会完全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自身的办学计划,平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通过增加文化内涵,既要降低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又要让学生获得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其需要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从外界干预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方式不是学生内在形成的,而是通过外界的介入对学生实行或多或少的干预,这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育系统,而传统文化可以加大这种干预的力度。传统文化中包含对自我的评价、与外界交流的处理、思想精神的树立、情绪情感的稳定、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这些方面可以让学生坚守道德标准,富有创造力和幽默细胞[2]。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和思想精神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才能获得想要的效果,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可以给人安全感,给人带来舒适、愉快的体验,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以改善心理教育环境的紧绷状态,让学生的心理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還具有教育的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不仅能让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和传承,还能让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构建积极的学习情境。传统文化可以间接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避免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又能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达到心理健康状态[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现实性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传统文化在传播时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由于一部分传统文化只在历史社会时期有教育的功能,因此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避免使用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不符的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与时代脱节。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只有遵循现实性的原则,才能让传统文化发挥现代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化的理念和思想;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现代的潮流趋势,避免学生过分追求复古,造成心理偏激[4]。

(二)教育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需品,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序列化,也就是说有一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合当下大学生学习。教育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针对性更多的是指这两种教育在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品德,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教育。例如,有些学生一旦遭遇挫折,自信心就会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挫折教育;而有些学生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比较激进,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思想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同,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心理健康内容也就不同。而有教育意义是指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必须对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有促进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心理或思想有一定的进步。

(三)一致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内心活动、态度进行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侧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约束和教育作用,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加以组织和调节,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层,通过有计划、有步骤、连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通力合作和相互配合的力度,使两种教育之间的影响一致,形成连贯的合力,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和思想的健康发展。两种教育在理念和思想上需要一致,而在方法和活动上可以有所区别,既要有相互连接的特点,又要有教育一致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整个教育逻辑联系紧密,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