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式课程建设初探
宋汪泽 周宇涵 高志刚 王保民 程昉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它融合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隐性思政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药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学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式课程建设”(2020HG005)
[作者简介] 宋汪泽(1986—),男,辽宁台安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药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157-04 [收稿日期] 2020-08-23
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在于价值观的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3]。
一、新业态背景下药学教育问题的提出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其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行业呈新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已经远远走在药学专业教育的前面。医药行业的新业态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适应新业态发展的药学专业教育迫在眉睫。如何构建专业教育和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药学人才,是目前药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西奥多·罗斯福说过,“只在智力而不在道德方面教育一个人,就是在培养一个危害社会的人”。我们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例,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达成为目标(OBE理念),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药学专业人才。
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讲授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防病治病原则等内容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课程,是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与药学、医学、化学、材料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有重要关联,也是药学专业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的前序课程;因此,“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是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然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知识覆盖面广,教学内容抽象,晦涩难懂,知识点分散,细菌病毒类型容易混淆,较难抓住重点,学生普遍反映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低下,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等[4,5]。因此,该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基于时代背景,丰富教学方法,融合思政教育,课内课外结合,调动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本课程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采用“線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真实发生的疫情案例,以案例教学为引导,融合思政教育,开展课外工程项目,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
以课程思政为背景,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大纲为主线,有机结合药学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实践内容,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描述、分析和评价。
案例一:中药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治愈流行性传染病,证明传统中医药仍然是治病救人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可以抓住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点,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中医药有关内容。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上,曾留下大量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等。引入医药典籍可以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既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抵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讲述免疫应答及超敏反应时,结合中医“阴阳学说”,引入机体免疫应答可以归纳为识别“异物”、排除“异己”的过程,从而使免疫功能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当免疫应答过强时就会出现“超敏反应”,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炎症因子风暴),这也是病毒类疾病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免疫应答太弱则会引起病毒的感染和致病。“免疫系统平衡”的免疫学理论与“阴阳平衡”的中医理论是一致的,提高免疫功能就是“正气足”的表现;“正气不足”则阴阳失衡,不能维持免疫功能的平稳性,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烧、乏力、干咳等。中医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病毒性疾病,是因为其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类的活性成分增强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促使免疫细胞分化,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最终达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6]。
案例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应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病毒与细菌感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血液检测化验单,重点关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者是一些血液生化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等的变化趋势;在学习免疫学时,让学生明白疫苗研发过程的曲折和伟大;对于病毒的传播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科学引导学生回溯病毒可能的起因、发展、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病学特点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联系实践。
案例三:在医药行业中我们看到大量现代新兴技术被用于病毒的识别、诊断和治疗,比如基因测序、检测试剂盒、云计算模拟预测、大数据统计、人工智能、3D打印等,这些技术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整合必定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以学科融合为指导,有必要向学生展示现代高新技术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最前沿技术案例相联系,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现代血清学技术、病毒分离培养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抗体疫苗研制等内容。
案例四:从更为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不断抗争的历史。对比东西方的学科发展历史,让同学们了解国内和国外的科学研究优势劣势所在,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知,让学生懂得,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仅从药学角度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心理、生理、社会等不同层面着手。因此,“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不能简单地看成自然科学,而应看作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引导学生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考察各种传染病案例,既要让学生理解病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要让学生关爱和尊重人类本身。
(二)混合教学
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自制微课视频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展示传统中医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视频,融合思政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多样,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教育也让社会各界重新聚焦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020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校的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体现出该模式的优势。我们近年来一直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信息化、个性化混合教学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能够适用于“互联网+”背景,通过智慧教学软件和移动交互端实现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实时交互信息的混合式教学平台[7,8]。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智慧教学工具,其中“雨课堂”是近几年各大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工具之一。具有课堂上师生之间实时沟通、快速反馈等一系列功能,也便于教师充分利用过往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利用“雨课堂”的在线测试功能在教室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测试和讨论。具体来说,在讲解冠状病毒形态时,直接推送主观问题:冠状病毒的形态特征,或客观选择题:哪种呼吸道病毒属于冠状病毒,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关键知识点。教师通过课堂内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决定后续教学内容的推进速度和学习形式。测试结束后还可以得到测试分析结果,包括得分统计和各题得分率,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教师方便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在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的课堂专注度。利用“雨课堂”等平台实时交互的功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全面做到和每一位学生的互动交流。
目前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非常频繁,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在移动交互端作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从课本中挑选一些重要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或者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免疫应答、细胞因子风暴、内毒素与外毒素等,制作图片、动画、视频等,然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及时推送给学生,以便学生的课后学习。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发布竞赛方案、考试安排、课外阅读等。教师可以把思政教育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转发近期新闻中的热点问题,并让学生们在课下展开讨论,课上教师积极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外工程
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背景和切入点,利用“仿真+影像+游戏+课外书”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点[9]。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本身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受到诸如学时限制、教学场地、教学成本、实验动物伦理以及学生的操作安全和风险等问题的制约。为了巩固学生对关键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在课外通过网络资源、计算机系统、3D沉浸式虚拟仿真设备向学生提供自主式、交互式、开放式的虚拟实验环境,希望能够通过虚拟仿真,让学生预习和熟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提及的相关实验操作,或是能够充分学习课堂上不便或无法展开的实验操作。如以新冠病毒为例,虚拟参观P3级病毒实验室,让学生认识病毒实验室的分类和特殊要求;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细菌或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开展细菌或病毒的分类鉴定、检测治疗虚拟仿真。我们也将推荐各种与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影视作品如《传染病》《血疫》《流感》等;学生们通过《瘟疫公司》游戏将直观感受病菌在全球传播带来的恐怖和灾难性后果;推荐《瘟疫与人》《消失的微生物》《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书籍,使学生们从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的角度思考微生物引发的社会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药学教育的思政融合。
三、总结
传统的课堂现状教育方式和解决方案单一,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将思政教育的普适性与药学行业的新业态相结合,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献身祖国医药科学事业,敢于钻研、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的求索奋斗精神,规范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操守,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专业追求和国际化视野,并鼓励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通过思政融合式“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培养药学类专门人才,遏制流行病蔓延,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探索一条药学高等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亚萍.“融教于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20,32(3):24-27.
[3]何航,张小莉,张妍,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8):10-11.
[4]赖德慧.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效果改进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2019(14):76-77.
[5]李玉珍,肖怀秋.高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6):13-15.
[6]孙颖,冯龙,张小莉,等.PBL联合LBL双轨教学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0(31):15-17.
[7]谢晖,陈雪利,陈丹,等.基于“特色教材+课程云平台+移动交互端+虚拟仿真模块”四位一体的内涵式《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混合教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7):2141-2146.
[8]李林珂,付陈增.微信公众平台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2018(12):111.
[9]李晓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改革[J].教育探索,2010,224(2):65-6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石油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 2021/5/7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