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互联网+”时代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互联网+”时代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12 9:21:04      点击:

赵锦梅 杨晓霞 李广 陈国鹏 卢嘉 马敏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聯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最高层次,互联网的使用更是不可或缺。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借助互联网优势,改革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甘肃农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及对于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措施,为我国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05-04   [收稿日期] 2020-06-24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便捷、高效、迅速、及时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同年,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1]。自此,“互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正式拉开了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序幕。教育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慕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模式,创新了学习方式与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与便捷性,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推进我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2]。

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林业行业需求而设置的一类林业技术与创新人才新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林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系统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门人才[3]。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林业专业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其人才教育与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4]。当前和今后的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5]。

一、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方式重讲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全日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很多都是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演化而来的,授课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讲授式,学生以接受听课为主,对课程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难以提出问题,任课教师也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个学期的理论课中,因为课时量大,所以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去改革教学方式与模式,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方式使得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低,获取的知识甚微,消耗了教师与学生的大量精力,收获却不明显,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2.实践基地不充足,实践培养不连贯。随着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实践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锻炼,很多硕士研究生因为导师项目的原因,只能在实验室完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发表,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参与基地实践。另外,多数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并没有机会参与实践,因此实践创新动力不足。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然区别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但是由于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不同,导致学生并没有全程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连贯。

3.考核单一化,双导师制形式化,实践培养难落实。全日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还是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办法,注重对课程理论内容的掌握,没有突出对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试,形成了一种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创新能力的现象。另外,校外导师一般距离远,并不能时时刻刻指导学生,对于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话语权,导致学生不重视校外实践的机会。大多数校外导师是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人员,本身事务繁忙,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指导,从而使得学生培养的大多事项均由校内导师一人承担,双导师制逐渐流于形式化,学生的实践培养难以落实。

二、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需要融合互联网

实践创新能力来源于实践过程,又补充实践过程。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培养拥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将为我国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工具,优化教学手段,改革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对拓宽学生就业面、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一批操作技能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这将为补充我国林业人才提供强大支持。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人才的创新意识、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诸如途径与模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平台相对匮乏,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和参与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自主创新意识匮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发现问题水平低、实践创新能力差等问题,这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因此,将互联网与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相融合,是信息科技和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对传统教学体系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三、“互联网+”时代的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全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依据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和新要求,结合甘肃省地域特色和当地实际,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探索,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实践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着重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创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与模式。

1.改变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优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在教学模式上,首先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研讨式或者学生讲授式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来说,教师提前通过QQ、微信等App布置任务,由学生在课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出结果或者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汇报讲授该部分的内容,回答教师及其他同学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提出疑问,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解答。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加深学生的记忆。鼓励教师以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和现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其次利用互联网中的优秀慕课、网络公开课,以及微视频等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模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甘肃农业大学在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明确了对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用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保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甘肃农业大学依据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平台上,导师和学生可以及时相互沟通与联系,管理部门则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培养过程和导师指导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此外,学校还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摸排学生对于科研方向的兴趣与特长,再根据导师目前在研的课题要求进行双向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动力与科研潜能。

2.转变授课方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变“线下”教学为“线上”教学。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积极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促使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顺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趋势。学校出台了《甘肃农业大学混合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先后组织近千人次教师参加了系统的混合课程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立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混合课程和慕课,凸显了“互联网+教育”的叠加效应。网络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崭新的授课方式让传统的课堂变得鲜活。

2020年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響,更加突显了互联网的优势。在疫情期间,甘肃农业大学师生共赴“云端”课堂,同“屏”共振,同心战“疫”。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教学不停课、教育不停歇、培养不间断。甘肃农业大学在疫情期间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共133门,公共课程6门次,有76门专业课程在线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还有57门专业课和6门次公共课程在线完成了部分教学内容。学校教师采用的在线教学方式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慕课App、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甘肃农业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直播授课平台,线上讨论和学习任务安排多采用QQ、微信和云班课等平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将PPT课件、讲稿、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下发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线下自学,并进行师生共同线上讨论答疑,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实践安排。甘肃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内进行,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与校外导师开展互动进行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经济林实验中心、水蚀实验中心两个教学基地;校外的实践教学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在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等1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见下表)进行,确保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培养环节无缝对接,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强化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过程,满足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岗位知识、行业技能、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与岗位、行业、社会无缝对接,实现了学生对专业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互联网平台,校内外导师同时对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充分保证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提升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对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投入,扩充与各个林业单位的合作,为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不仅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让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林业单位的基本运作模式,为其将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6]。

4.完善考核内容与制度,发挥双导师制优势。甘肃农业大学对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明确要求每位研究生必须配有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学生的第一导师由校内导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培养计划制订、研究方向设定、管理等方面。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校外一线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咨询与服务。针对大多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研究方向不一致或者缺乏合作,导致研究生校内实验论文设计和校外实践脱离的问题,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使研究方向基本一致的校内外导师担任同一个研究生的导师,使学校和基地之间、校内外导师之间优势互补,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甘肃农业大学在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改善传统的仅以理论课成绩和论文成果作为考核方式的考核制度,并侧重对课堂内容探讨、文献汇报、课下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等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新的考核制度要求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利用互联网,以电子邮件、微信或QQ等方式随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监督与考核,研究生毕业的最终考核可以根据成绩、上课讨论表现、文献汇报、论文成果、双导师综合评价等全面评定。

四、结语

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培养单位应当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培养路径,优化培养过程,借助互联网的普及,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基地、考核方式、导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效果,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合格人才,也为探索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资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2]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Z].201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2010.

[4]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5]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14.

[6]陈银秀,杨敏,苏友新,等.加强创新基地建设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