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重塑研究
黄蓉芳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的倡导与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关于人类命运有了新认识、新判断,这不仅体现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课堂教学话语权的重塑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022-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失落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话语”一词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家福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不久就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话语体系蕴含着一种权力和规范,即话语权,是每个说话者都在刻意追求的权力。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是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尤其是随着西方的经济影响、学术观点、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的日益渗透,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权日渐式微。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失落特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失落,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一定质疑”,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则反映出思想政治老师对学生影响力减弱,其教书育人效果打了“一定折扣”。
据2013年秋季全国范围的思想政治课堂效果滚动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现状如下:在抽样调查当中,谈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些学生表示“仍然信仰”;部分学生表示了“审慎的怀疑”,认为“西方的一些思想更有吸引力”;还有学生明确表示“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是嘴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社会现实”;甚至有部分学生毫不讳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枯燥,没有吸引力”。在有关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有87.1%的学生认为原因是“语言枯燥”,76.3%的学生认为是“内容陈旧”,54.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与现实联系不紧密”;不少学生在访谈时表示,有些思想政治课“课堂语言枯燥乏味”“老生常谈”“说教”“感觉老师像在念文件和政府报告”“跟所学专业没有太大联系,感觉没用”“听课没有感觉”“有被灌输的感觉”,不一而足。上述调研结果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失落的景象,话语权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要在话语权失落的情形下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是困难重重,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弱化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现有话语体系的自身不足是内因。话语体系包括理论话语体系和表达话语体系,换言之,就是“说什么”、“怎么说”,思想理论体系必须通过外在的表达体系得以呈现。从理论话语体系来看,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突出一元性、阶级性和民族性而显得有失全面和客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有些任课教师在讲述近代中国历史时,未能从人类前途命运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也不能很好地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偏重于政治史,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阐述有关的历史。总之,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普遍存在政治色彩浓厚,缺少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往往一味跟着会议精神或领導人讲话而更新,变化快,但是话语逻缉明显不足、知识体系颇为松散。
“05方案”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仍有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缺陷:说教色彩浓厚,文件话语、权力话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载体;话语权的强势特征过于凸显,权力话语流行。由于教材的统一性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严肃性,结果导致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不少教育主体的头脑里充满了模式化的僵硬政治话语,以及由话语规则所产生的各种潜在的“暗示”和“指令”,形成了一个“先在性的话语框架”,即教育空间里充斥着政治话语、主流话语等模式化的话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教学规律所要求的主导与参与的关系,而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控制与被控制、独语与无语的关系,学生的主动性、思考性、教学过程的推导性完全丧失。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彻底丧失了其他课程所应具有的语言感化魅力和话语叙事的理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就完全无法开展了。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苦心探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在不少地方的思想政治课堂上仍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与当初的改革设想依然有不小距离。可以说,教师古板的教学语言方式方法是令学生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2.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外因。今天大学生所接受信息远远不止教科书这一途径。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深度与广度,包裹着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西方话语强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20世纪末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地位丧失,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度大为减少,这对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压力空前。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极大挑战,以弗兰西斯·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迫不及待地抛出了“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有力地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尽管中央近年来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也深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应看到,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竞争中,西方世界的媒体居于场域中心,西方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西方话语理所当然享有国际通用话语的地位,它们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导着世界话语体系及其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领域,一方面表现为少数教师不自觉地被卷入西方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的漩涡难以自拔,不会理论反思、缺乏学术自觉,造成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缺乏特色、学术本土化遥遥无期;另一方面更为严重地是弱化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所秉持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阶级性、国家性与民族性,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大学生而言,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明显不足,特别容易在西方价值观念和强势话语权主导的众多社会思潮中迷失了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失去对思想政治课的信心,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3.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师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们享有制度安排和角色赋予的绝对主体地位。互联网时代之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维护者,根据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学生思想行为,教学环境比较单一。随着“两微一端”时代的到来,传播话语日益去中心化,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交流方式也日益向移动智能终端转移。生硬的、老套的说教式话语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从而消解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新媒体话语主体的扩大化也使得大学生面对更开放的话语语境,有了更多的话语表达权,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更加注重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选择话语文本,做出价值评判(哪怕这种价值判断很有可能即便在西方也只是少数人信奉)。由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难以实现对网络虚拟符号和思想行为实施彻底有效的监管,网络话语主体的泛化必然使政府主导的制度性安排的思想政治核心话语权面临权力虚化的危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重塑的路径研究
1.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自身话语权,这是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关键。“打铁还要自身硬”,重塑话语权的关键还是在教师本身。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当前及今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当中有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精神,要自觉提升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意识形态领域紧迫问题的研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科学地重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意结合中国国情、世界发展态势、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素质本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体系打破西方世界对于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体系的垄断,才能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教学,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这是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点工作。不少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未来思想政治课改革如果要实现较大的突破,必然是围绕更深层次的内容创新。我们既要在原则上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必须适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视野,努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成果,从理论上及实践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这既有利于坚决回击当前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利于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价值,从而科学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色和地位,重塑思想政治课堂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3.对互联网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加以引导干预,这是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确立平等对话,增进师生互信的外部条件。互联网造就了民主、开放、虚拟等属性,这些属性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相吻合,从而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情感思想的全新途径。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是双重的,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权重加大,分担了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但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一定的分散化倾向。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既不要一味排斥反对,同时又必须加强互联网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进行积极研究和引导,力求缩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缝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形成线上及线下的合力,提高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确保高校思想舆论中的思想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
4.根据教育部和中宣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和教学的新要求和重大部署,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适当时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教材的2018年修订工作,为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自从媒体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来,拥有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各国围绕话语权展开竞争,已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的话语权压力超乎想象。作为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大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力度,这样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重回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念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
[2]杨静.互联网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
[3]杜鹏.课堂教学叙事与话语体系创新——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葛笑如.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话语转换[J].山西高等学校學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5]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尹朝晖.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困境及其重塑[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7]吴寅飞,林世军.“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4).
[8]马波.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5,(11).
-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人性化构建研究 2019/2/25
- 下一篇:“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