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统文化创新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统文化创新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21 20:13:24      点击:

叶侠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这些理论上的创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时代结晶。在新时代、新境界中,应认真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28-0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当前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用“落后”二字来概括显然已不合适。但是,随着人们追求生活需要的日益广泛,“美好生活”已成为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首要追求和目标。如何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并轨?等等。这些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挑戰性的新课题。

一、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文化,丢掉这个根,就等于我们的精神命脉被割断。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理解文化内涵就要清楚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文化。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府建几座城,修几所庙,规划几个文化广场;也不是提倡大众展示几台古风服饰秀,或是媒体跟风式地宣传几个传统节日。所谓的“有文化”,就是传播者自己要懂,欣赏者及参与者也要能感受到文化。文化的延续关键是理解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文化所在。

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传播和创新。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属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且带有农耕文明时代和封建制度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因此,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应该“与时俱进”,为时代变身,这是文化扭曲。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有不一样的传承方式,但原则上应是文明地传播。

二、传统文化创新存在的“瓶颈”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有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些已经模糊了其本来的面貌。

(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缺乏传统技能的继承者

面临断层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技艺、传统图样、文化意涵以及民风民俗等,最为明显的就是很多传统技能后继无人。其处境如同地球上的濒危动物,如何将它们保留下来,才是重中之重。这些技能很多都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如果真的失传,会让人唏嘘不已。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众多,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华阴老腔,初次是在《中国之星》上看到谭维维表演的《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第一次登上电视综艺的舞台,其震撼演出获得广泛的赞誉,深深打动了观众。音乐形式令人印象深刻,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同年并登上了央视春晚。这要感谢谭维维。很多人不知道,表演华阴老腔的这些人平均年龄也有60多岁了。除了这些人,人们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华阴老腔的表演了,因为没人学。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更多青年人多学习传统文化,日积月累。

(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缺乏文化麦田的“守望者”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一点一点的流失、破坏,甚至是消逝。并不是所谓的打砸抢烧算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不去关注、保护也是对文化发展的慢性破坏。新时代的发展下,我们缺少保护文化的人,缺乏传统文化这方麦田的“守望者”,或许还不够,还应宣传并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行动中来。

宝鸡眉县张载祠堂仍保存了许多赋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物,无论是历史的碑文还是张载的生平思想等。古人张载强调,“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国类似这样的被遗忘在民间的文物还很多。古人的思想精华对现在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于青年求学、国家和平建设、十九大强调的文化建设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都有许多借鉴意义。

三、寻找传统文化创新中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传统文化+高科技,让传统与发展比翼双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崭新方式,如3D打印、AR和VR技术、O2O等。脱胎漆器,享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传统的“脱胎”工艺首先要做个泥塑原型,然后用石膏“倒”出来,裱上麻布、刮灰,之后要敲掉石膏,里边就空了。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耐心和时间干这些。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将制作步骤省时省力地完成,把劳动力解放出来。“非遗”要传承,也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可以一方面充分保留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成果取代“非遗”技艺中的一些基础工作,降低成品价格,使其能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2.将现代文化立足“有根”的传统文化,创造创新思维能力。2017年热播的由央视主持人董卿主播《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型综艺节目,不但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群众对诗词文化的极度热爱,达到节目热播与群众热爱共赢的局面。此类综艺节目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证实了传统文化一直是广大群众的兴趣热爱,主要是作品在表达形式上的彰显,同时“与时俱新”。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交织,共同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绘出中国几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使得更多的广大群众更加热爱文学、热爱朗读。古文的名篇佳作,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本,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这使人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一个节目若内核浮泛,即使当下再红火,也很快会被厌倦与遗弃。与别的流行综艺形式不同,文化综艺节目是有天然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传承和改变的希望,也是区分此类节目优劣的重要指标。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新时代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认识论出发,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要觉醒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