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探索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行业声音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8-27 16:26:53      点击:


谷嫔嫔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起步摸索阶段。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它主张研究的侧重点应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掘个体自身的潜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融入到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之中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8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之中,明确规定了残疾人在政治、教育、择业上与正常人享有同样的权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起步,至今已走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已经覆盖了盲、聋和肢残三类学生,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超过10余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残疾人的教育事业越发重视,做好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之中,残疾大学生仍然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上的原因,面临着比正常学生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起“自尊 自立 自强 自信”的精神,让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从事残疾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面对各种类型以及不同残疾等级的学生,如何将残疾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身残志坚、成长成才,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引入残疾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之中,试图为残疾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探索出新的途径。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关于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因素对人类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不同于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即立足于“消极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潜能的发挥,突出人类所固有的积极心理资源,提倡用更开放的眼光与欣赏的态度去关注一个人的正面力量,把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培养积极情绪,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学科使命。虽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正常人群体,但是其理念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正视其自身缺陷,关注个人的积极品质,激发其潜能,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压力之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启示

1.肯定主体地位,挖掘自身优势

辅导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要有为残疾学生服务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充分肯定了人本主义理论,其所追求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快乐成长,尤其是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作为辅导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的提升,这不光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对于残疾学生健康成长的题中之义。

残疾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一部分,帮助残疾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提高生活满意度,挖掘到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他们的正常生活以及未来成长都有很大的裨益。残疾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原因,比普通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1]。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的是我们身上的“正能量”,残疾大学生不光存在着上述心理问题,还有很多积极的心理品质等待着我们挖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我们应该创设一些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残疾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潜能。

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辽特师专),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的迎新文艺汇演、校园好声音等活动,残疾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歌曲、小品、乐器演奏等节目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喝彩。除此之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也鼓励残疾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各项比赛,2014年由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辽宁省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七届辽宁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辽特师专的8名残疾学生参赛,并且获得保健按摩项目一等奖;木雕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剪纸项目二等奖。这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残疾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调动残疾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辅导员也注重对残疾学生自身优点的挖掘、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重视特殊群体,培养积极品质

残疾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致使部分残疾学生没有办法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来到学校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无法正视现实,自卑心理严重、焦虑抑郁、感恩缺失等[2],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心理优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内完成相关的工作,会产生心流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个体自身的积极心理力量得到了提升,那么相应的消极心理体验也就会得到抑制。作为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我们要善于发现每名学生身上所隐藏的闪光点,对其加以引导,使之形成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去对应对生活。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者,应该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解决,在解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残疾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缺乏自信、敏感、偏执,但其也有着正常学生无法超越的优点比如听力障碍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视力障碍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肢体障碍的学生做事认真,注重规则。作为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发现并挖掘学生的这类积极能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积极能量,逐渐积累个人的优势心理因素,从而实现其本体的价值平衡[3]。这样学生就会增强个人的自信心,更从容的面对生活,缓和紧张的人际关系,考虑问题不从自身的负面情绪出发,更加全面正面的进行事件归因,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辽特师专为残疾大学生在学校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日常活动为听障学生配备专门的手语翻译、为视障学生准备助视器等设备、为肢体障碍学生准备电动轮椅等。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鼓励残疾大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在寝室文化的评比建设上,听力障碍的学生因其动手能力强,对整洁程度要求较高,在校的听障生大多学习艺术设计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总能在评比上获得好成绩;在各类演讲比赛之中,视体障碍的学生因其表达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都能獲得好成绩。

3.运用“体验式”教育,主动探索自我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的主观体验,认为这种主观体验是形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环节。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更多的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体所存在的“问题”之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处理生活与学习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靠知识灌输的方法外化形成的,而是个体自主进行内化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需求和实际转化,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表面的知识符号[3]。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

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诸多不便,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依赖性强。在辅导员与学生们的日常接触过程当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事情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感知都较普通大学生低,经常给自己一些负面的强化,思想观念消极。我们鼓励残疾大学生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工作活动,亲身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悟。

辽特师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积极探索新的途径,鼓励辅导员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50%以上辅导员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采用积极的劝告、建议,以及积极的自我暗示,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逐步发生改变,辅导员定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在群体之中说出自己的感受,注重朋辈团体之间的互助作用,开拓途径让残疾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

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每一位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管理工作,更要求辅导员们要比其他教师更具有耐心、恒心、责任心与爱心。同时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之中还要不断的调整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让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彻到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值得广大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李新征,王壮生,张玉梅.残疾大学生163名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J].2010, 31(5): 608-609.

[2]辛宪军.大学资助视域下困难学生的发展路径探索———以肢体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发展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155-156.

[3] 张东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7,01(03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