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应用于教学和师生沟通的优劣势浅析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行业声音

微信应用于教学和师生沟通的优劣势浅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8-30 16:03:47      点击:


高娜 曲大为 王璐

【摘要】微信作为手机端即时通讯工具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是微信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大学教师与时俱进,通过微信与大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信息传达、交流互动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本文基于微信改革大学教学手段的实例,分析探讨微信应用于教学活动及师生沟通的优劣势,并给出应用互联网工具改善教学活动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改革 微信 师生沟通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75-01

根据腾讯公司2017年的二季度财报,微信的活跃用户已近10亿[1]。而在2018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止2017年12月,即时通讯用户已占网民总体的93.3%,微信用户占网民总体87.3%以上,早已成为一款“国民应用”。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高校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使用已非常普及[2]。微信在教师中也有很高的普及率[3-4]。在师生的教学互动、课下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微信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微信与教学的结合,是互联网+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实例。它改革了一些教学手段,使教学互动、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也使交流更加便捷,对师生间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师通过建立微信群、公众号,或者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原本属于面对面交流的许多教学方式,例如课堂点名、提问、布置作业、习题讲解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而通过微信群或公众号分享多媒体形式的知识,师生同时观看并自由发言讨论,便于学生参与的大规模常态化的学科兴趣自主交流等,则是在微信渠道下才得以实施的教学手段。

相比于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多许多情景下,微信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提升教学和交流的效率、效果。比如点名,利用小程序使学生在小程序内同时签到,不仅省去了传统点名的时间,也可防止作弊代签。又如习题课,有的疑问是多个学生共有的,传统教学中通常是学生各自找老师答疑。而在微信群中,信息的公开化达到了传播的效果,减少了答疑重复工作。而且微信突破了传统习题课的场地、时间限制,没有路途时间,且具有可视化功能,既节约了沟通成本,又实现了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微信能避免课堂情景和师生身份差异带来的拘谨氛围,微信的交流形式给予了双方更多的时间思考,缓解了师生交流时的压力,使交流更为容易[5]。朋友圈也给了师生互相了解的平台,有助于降低生疏感,拉近两者关系。

不过,万事都有利有弊,即便微信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不可避免地,微信也具有一些不友好的部分。

首先,偶尔会出现老师与某学生微信沟通畅通,但在现实中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师生间距离感依旧存在。其次,微信必须有无线网络或电信流量才可使用,虽然流量费现已非常亲民,校园无线网的覆盖率也迅速扩大,但其对硬件和流量的基本要求,对某些贫困生仍不算友好,这就需要老师保留一定的传统沟通渠道。两种渠道结合既利用微信实现高效的教学手段,又保证对学生的全覆盖。最后,师生在使用微信时也具有了上网的条件,自制力不强的人可能会分散注意力。例如,一边学习一边微信和朋友聊天;在讨论完学业后,顺手点开网页或游戏进行娱乐;这与提升学习效果的初衷相悖。但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习,还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老师和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制力,努力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微信因其功能强大、简单易用,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拥抱互联网科技、自主选择的结果。微信替代、革新、增加了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效果,可增强教学质量,提高效率,拉升学习成绩,打通师生的沟通渠道。相应也有一些负面效应,但师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解决。但总的来说,应用微信的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的跨空间、高效和便捷的特点,优势明显,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微信活跃用户近10亿!张小龙发布2018微信全新计划[EB/OL].(2018-01-16).http://www.sohu.com/a/217074626_264059.

[2]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31).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3]微信团队.2016微信数据报告[EB/OL]. (2016-12-28). http://tech.qq.com/a/20161228/018057.htm#p=1.

[4]重磅!2017微信数据报告![EB/OL].(2017-11-09). http://www.sohu.com/a/203437993_667510.

[5]文雯.微信在高校的传播现状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个案调查[D].重庆:重庆大学,2014.

作者简介:高娜(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研究实习员,理学硕士,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研究方向:教育技术、高教管理;王璐(1997-),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学生,本科,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通讯作者:曲大为(1965-),男,汉族,吉林公主岭市人,研究员,硕士,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