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5期·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

2023.01.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郝静 闫雨玮

[关键词] 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推广策略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延安大学资政育人项目“延安市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调查及推广研究”(YDZZYB18-072)

[作者简介] 郝 静(1989—),女,陕西铜川人,文学硕士,延安大学医学院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研究;闫雨玮(1998—),女,河北邢台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176-04 [收稿日期] 2022-03-16

引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學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延安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了国学阅读、传诵等相关活动。开展此类活动能够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本研究以延安市中小学为依托,对延安市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进行调研,以期对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的开展和推广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调研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延安市区及区县部分中小学校的教师及学生。调查样本为延安10所学校,它们是兰家坪小学、延安希望小学、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宝塔区第四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延安大学附属中学、延安中学、甘泉县初级中学、宜川县中学、延川县中学。每所样本学校抽样70名学生填写学生问卷,共计700份;抽样15名教师填写教师问卷,共计150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649份,教师有效问卷98份,共计747份,问卷有效率达87.9%。

二、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调研结果

(一)学生调研结果

1.国学经典阅读内容。阅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国学经典的学生有468人,占总人数的62.7%;阅读过《论语》《大学》《孟子》等传统儒家经典的学生有174人,占总人数的23.3%;阅读过《唐诗》《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的学生有326人,占总人数的43.6%;阅读过《左传》《史记》等史家著述的学生有69人,占总人数的9.2%;有11位学生阅读过《西游记》《红楼梦》《聊斋》等国学经典,占总人数的1.5%。

2.国学阅读的目的。关于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154人是应教师要求或考试需要,占总人数的20.6%;为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而阅读国学经典的学生有225人,占总数的30.1%;78人是为了参加诗词比赛或演出而阅读国学经典,占总人数的10.4%;为增长学识、开阔眼界而阅读国学经典的学生有290人,占总人数的38.8%。

3.国学经典阅读获得方式。国学阅读传播获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学经典的传播媒介。调查显示,168人通过课外兴趣班接触到国学经典,占总人数的22.5%;184人通过学校开设的国学课接触到国学经典,约占总人数的24.6%;有425人通过网络电视或者书籍接触到国学经典,占总人数的56.9%;135人是通过父母、亲人推荐接触到国学的,占总人数18.1%;有3人表示从未接触过国学,占总人数的0.4%。可见网络媒介目前是学生接触国学经典的最大途径。

(二)教师调研结果

1.国学经典阅读必要性。在是否有必要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调查中,有73位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展,占总人数的74.5%;有8位教师表示没必要,认为会加重学习负担,占总人数的8.2%;有17位教师表示不清楚,占总人数的17.3%。

2.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开设。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部分学校国学课程的开课频率为每周一次,少数学校每周两次及以上。747名调查对象中,认为很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的教师有396人,占总人数的53%;认为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国学课程的教师有444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9.4%;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国学课程的教师有10人,仅占总人数的1.3%。

3.国学经典课程教材选择。被调研学校选择教材情况如下:使用自编教材的占30%;使用国家“985”工程项目子项目《小学国学经典教材·国学(第1册)》(该教材由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研究总课题组审核通过)的占29%;教师自选教材的占26%,还有10%的学校国学课没有固定教材。

4.教师授课方式选择。对于国学知识的讲解方式选择,52%的教师选择将内容与历史故事相结合,25%的教师选择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进行引导讲解,其余教师选择单纯介绍书本知识。

5.国学课程学习成果检验方法。每位教师选择的检验方式不同,42%的教师选择通过考试的方式,34%的教师选择国学诵读表演等形式,其余19%的教师选择随堂提问计分、晨读检查计分等方式。

三、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分析

(一)学生能理解和认识国学经典,但阅读主动性有待提升

延安市中小学生对国学内涵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国学泛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与国学教育在“国学热”大背景下的时代价值相吻合[1]。其次,能够正确认识国学教育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学生认可国学教育对自我成长的价值和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小学生在网络、电视和书籍等的影响下,对“国学”一词不再陌生,但真正自觉学习国学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国学的意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明确,但一定程度上忽视国学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中学阶段学校为主,各科教师仍将中考高考升学率作为最高目标,强调学生将所有学习重心放在应试科目上。在教师和环境的压力下,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国学经典进行阅读,导致有效和持久的经典阅读难以开展。在中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主要通过语文课堂实现,但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识字、阅读课程文章、书写作文等,没有认识到大量的国学经典阅读对学生的视野拓宽、人格塑造、知识丰富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

(三)国学经典著作来源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著作来源渠道单一直接影响了学生感受国学经典书籍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馆藏书籍数量少,品种单一,多为实用性的课程教学书籍;个别中小学没有图书馆,只能由学生自己购买或借阅同学的国学经典书籍;部分学校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质量堪忧,图书较为陈旧未及时更新,其中国学经典著作少,不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帮助。在对国学经典阅读内容选择时,部分教师随意选用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四)國学课程标准模糊,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1.课程标准模糊,组织实施不够规范[3]。教育行政部门未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使学校在国学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多数学校在实践操作方面处在自发的不成熟阶段,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积极摸索和尝试,条件不好的学校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国学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2.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它作为整个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教学和学习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学校对国学经典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差异,不成体系。一些学校通过期末考试由试卷分数来核定学生学习成果,一些学校通过课堂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来认定学生学习效果,还有不对国学经典课堂进行评价的学校。

(五)师资问题严峻,缺乏专业国学教师

国学课程缺乏专业教师,兼任教师水平不足。由于国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大部分受访学校未设置国学专职教师,大都由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师系统学习过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专业知识,但均未深入研究和学习,无法保证国学教育的质量。此外,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国学教育教学培训课程,教师缺乏国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教授国学经典停留在“阅”和“读”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对文章和诗词歌赋进行剖析和解读,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浮于诵读层面,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缺乏了解。师资问题是导致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地域历史文化优势未充分利用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展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时,不仅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充分借助延安市的历史优势,将延安的特色文化、延安精神融入中小学课堂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中。但是调查发现,已开设国学课程的多数学校未将延安传统文化融入,忽略了延安本土红色历史文化优势。

四、国学经典阅读推广策略

(一)重视国学经典阅读,拓宽国学教育面,加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配合

延安市的教育部门、各中小学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宣传普及三个方面对延安市中小学的国学经典阅读给予支持。首先,针对延安市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门、各中小学应该结合中小学课程教学实际,明确课程性质,制定国学课程标准,出台相应的文件,加大国学经典阅读及国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要积极响应并督促教师落到实处。其次,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大对国学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鼓励各中小学校培育优秀的国学教师,打造高质量、精品化的国学课程。最后,完善政府和学校监督机制,定期进行走访、听课,实地了解学生国学经典学习情况。

(二)设置国学课程建设,编制合适的国学经典阅读教材

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国学课程的建设,以教育规律为标准开发不同阶段的国学课程,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4]。各中小学校可组建国学课程开发队伍,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合作交流会,开发国学课程。在国学经典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态度。在内容的编排形式上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学逻辑原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要求制定内容,避免不符合学段要求的晦涩艰深和不易理解的国学内容,以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编排设计,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动态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国学经典相关活动举行

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国学文化建设、加大对国学经典阅读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到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其次,因时制宜举行国学活动。如暑期期间中小学可借鉴《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节目形式,在中小学的低年级暑期开展国学阅读竞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假期活动,又可将国学经典阅读渗入学生生活中,使广大中小学生加深对于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扬。

(四)健全有效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研究和落实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国学课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将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5],能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融入课堂以及表现自我。其次,实行鼓励机制。以“优秀为奖、倒数鼓励”为原则,通过设置流动周“国学经典阅读小能手”称号、颁发“国学经典阅读优秀学生”奖章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国学经典阅读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采取鼓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其学习动力。

(五)加强国学经典阅读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师资建设:一是加大对教师国学经典知识学习的培训力度。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一定要从扩充教师国学经典知识做起。学校可组织多样的国学经典知识比赛,督促教师学好弄懂国学经典。二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国学专题培训学习。学校应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国学经典阅读方面的培训和比赛。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评价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国学教师的讲课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量化考评。

(六)将延安地方特色与国学经典阅读相结合

延安市红色资源丰富,中小学的国学经典阅读教育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历史文化特色开发相关课程,将国学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文化和红色经典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发国学相关课程可以选取与延安本土文化有关的优秀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回延安》和《长征组歌》等优秀经典,将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有关的国学经典纳入国学教材之中,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