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4期·课程思政在“生态工程学”翻转课堂中的融入探索

2023.03.0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4期

彭思利,吴永波

(南京林业大学 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属,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和环节。“生态工程学”是环境生态类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等)的专业课程,旨在利用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手段对各类生态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初步探索了翻转课堂在“生态工程学”课程中的应用及“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内涵,分析了课程思政在翻转课堂各个环节中的融入路径,以促进环境生态类课程思政改革。

一、翻转课堂及其在“生态工程学”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随后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传授,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将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在课堂中学生经教师帮助与学生协助完成知识的内化,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课堂评价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少,且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了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并在实际活动的参与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建构知识。

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也有研究将其分为预习、交流和反馈阶段。总体来说,翻转课堂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课件、动画和文本等,帮助学习更好地完成课前学习;课堂中对特定问题或案例的讨论交流、辅导答疑和作业完成等是中心环节;课后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和课堂知识应用等设计评价指标,从而达到激励学生探究问题、建构知识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生态工程学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系统物种共生、物质多层利用与循环、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协调等原则,结合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善、系统工程优化等方法,对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进行生态设计、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生态更新和生态管理,以期同步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任务是对农业、林业、牧业、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各类生态问题进行生态工程的治理和修复研究。在许多高校,“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存在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和陈旧、课程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和实践性不足等问题。鉴于翻转课堂减少了传统教学中学习时间和内容的强制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式互动等特点,将其应用到“生态工程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获取领域内的最新知识,获得更有参与感的课程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内涵

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农林类院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和走向农业,学习乡土文化,了解乡情民情,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生态工程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理、工、农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生态工程学”课程中都能有所体现,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优秀人才。

“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内容可以结合《纲要》中理工农类专业课程思政要求和课程目标进行设置。“生态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应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其课程思政可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掌握生态工程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强调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和方法,针对不同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类生态问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恢复方案,强化工程建设中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守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使其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三、“生态工程学”翻转课堂各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入

(一)课前学习环节

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第一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在系统分析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选择或制作合适的课前学习材料。为了使材料更具有吸引力,可采用案例视频、动画和课件等形式,并预留一些思考题或资料查找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借助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将学习材料推送给学生,并结合平台反馈的学习情况,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分析和改进教师课前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在课前学习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专业知识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相关章节,通过展示生态系统恢复前与恢复后反差明显的照片、生态工程实施过程的照片,借助纪录片、科普教育片和电视专题栏目内容,直观地将生态工程技术带给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呈现给学生,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碳达峰碳中和”“和谐共生”“乡村振兴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根植于学生内心。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探访相关的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让他们亲身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如在《工矿废弃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设计》章节,可以建议学生先查找南京汤山矿坑公园的相关设计资料,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到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实地参观(从学校出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约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汤山矿坑公园位于汤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汤山山体南侧,曾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4个巨大的采石宕口分别被设计为温泉酒店、攒子瀑、天空走廊和伴山营地;2个废弃石渣堆场被改造成矿野拾趣乐园和阡陌花海;公园内的山地岩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边坡修复治理,水体通过生态湿地的层级改善处理后形成独特的公园水景。通过实地感受废弃采石场转变为集休闲、餐饮、娱乐和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矿坑公园,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升其专业学习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知识内化环节

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辅导答疑等完成的。首先,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将课前思考题或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在总结小组讨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课前知识掌握情况,适时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确保课题交流互动的有效性。最后,可由教师针对班级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总结重点难点内容,更好地完成知识内化。如《生态工程学基本原理》是本课程重点,在讲解这一章节时,可将这些原理拓展延伸到古今中外的生态学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在《各类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的应用》章节,课堂讨论可以通过引入青藏铁路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国家工程项目案例,总结与这些工程相关的生态工程设计技术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飞跃,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通过讨论“矿山刷绿漆”“盆栽式复绿”“岩石铺草皮”等负面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工程的思路。

(三)课后巩固和学习效果评价环节

课后知识巩固和学习效果评价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知识巩固可以通过设置课后巩固任务来实现,在课后设置学习任务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加强耕读教育,鼓励学生关心“三农”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学会关注身边或社会上的退化生态系统,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恢复设计,增强实践能力。例如,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着重要支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生态工程设计思路和技术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再如,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生态问题,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应对途径及生态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助力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由课前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发言等表现和课后巩固作业设计方案报告等方面构成;目标考核的期末考试可以适当设置开放性题目,如布置针对某一特定干扰或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设计方案,考查学生对“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

综上所述,在“生态工程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在全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