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与“问题学生”沟通的几点策略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行业声音

例谈与“问题学生”沟通的几点策略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8-28 15:54:32      点击:


李建俊

【摘要】“问题学生”不是天生就有问题,作为老师需要欣赏他、尊重他、以诚心待他,“走近”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收获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问题学生 赏识 尊重 真诚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83-0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优秀学生会让老师倍受鼓舞,收获教育的尊严;“问题学生”令人头疼,一旦处理不当,在消耗我们大量精力的同时还会让我们产生挫败感。面对“问题学生”群体,我们需要用极大的智慧、爱心和耐心去谨慎处理、认真对待。

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家庭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极易让孩子陷入“误区”,从而引发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对于碰到这类困扰的孩子,着重要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走近”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个案,谈一谈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点点认识和体会。

一、用赏识催化积极表现

案例一、学生巫某高二分班时分入班级,据高一班主任评价,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好吃懒做,喜欢耍些小滑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进入高二以来,这些“症状”依旧,然而通过观察我也发现,该生存在突出缺点的同时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本质非常善良,很有同情心;乒乓球打得很棒;歌唱的很好,二胡拉得也不错,他的理想是上艺术院校。摸清以上情况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更多的关注他,学校乒乓球比赛,让他代表班级参赛,获得了较好名次;校十佳歌手比赛,积极鼓励他参与,他演唱的周杰伦歌曲获得了一致好评,成为校“十佳歌手”;在此过程中,我多次找他谈话,对他的能力成分给予肯定,同时我也将这方面的能力与他未来的前途挂钩:只有具备优异的文化成绩,考上理想的艺术院校,才能更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收获美好前途。通过与之反复交流,不断给他灌输理想信念,他慢慢的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在高二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中,一次全部过关,语数外成绩也有了稳步的提高。

一般说来,学生都喜欢被老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问题学生”也是如此。老师的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自然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可以长久地激荡在他们的心中。赏识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适时地表扬,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独特魅力的,尤其对“问题学生”而言,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二、用尊重启发自我意识

案例二、学生庄某,讲义气,同学中朋友众多,受朋友影响有抽烟的不良嗜好,学习成绩较差。一次晚自习结束后去他们宿舍检查,闻到一股浓重的烟味,庄某神色慌张,当时我并未处理。第二天早晨,我将他们宿舍成员一齐喊到办公室,希望其主动坦白,没多久,庄某承认了错误,恳求我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他妈妈,因为由于成绩的不理想,他妈妈曾经表过态,如其犯过错就不让他念书了,我准许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写下了保证书。之后我经常找他谈话,以朋友的身份与他沟通,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的鼓励他,一有进步就表扬。通过持之以恒的尊重与鼓励,他的精神面貌与学生成绩有了很大的改觀,并且成功的改掉了吸烟的不良嗜好。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与”问题学生”交朋友,以此改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些”问题学生”之所以“不进盐酱”,主要还是思想感情与教师疏远,心理上怀有戒备。对他们进行教育,首先就要解除其心理戒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动辄训人。

三、用真诚促进心理认同

案例三、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班级学习氛围出现较大下滑,据值班老师及班级学生向我反映,有几个女生在晨读课与晚自习时经常有早退现象,而这几个女生平时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学习不上进、好逸恶劳。在了解完情况后,我大为光火,借班会课之机将他们狠狠责骂了一通,由于越讲越气,我用了不当的比喻,把他们称之为“女痞子”,讲完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女生都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起来。

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冷静想一想,觉得这件事处理的太草率、太不理智了,因为有些话伤了学生,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造成师生的对立。晚自习期间,我找这几位女生分别谈话,与他们谈起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且就班会课上的一些过激言论向他们道歉,同时希望他们理解老师的苦心。之后又与他们谈了几次,他们都接受了我的道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遵守纪律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态度也比以前端正了不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要通过平等真诚的感情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以信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小结

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朱爱华.《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