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素分析
李晓宇 单清 李皓
[摘 要]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教师全要素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思政环境构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及授课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及效果评估,为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病理生理学;思政元素
[基金项目] 2019—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教育研究课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YY2019ZD002)
[作者简介] 李晓宇(1975—),女,江苏海安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单 清(1973—),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主要从事老年医学研究;李 皓(1974—),女,江苏丹阳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63,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177-04 [收稿日期] 2020-09-25
为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程思政是建构医学院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推进高等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在创新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的保障下,如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强化教案管理,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典型教案;如何强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全面质量管理,把一切育人因素调动和利用起来,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南医大特点的思政工作体系;已成为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发力点。鉴于此,本文试以结构化思维分析医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备要素。
一、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思政的功能和目标
(一)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思政的功能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强化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2]。在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教育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圈层结构理论在这一体系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圈”的向心性和“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其中,专业基础课思政教育主要体现为“辐射层”效应,发挥多层次互补、专业课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的基础性作用[3]。
(二)专业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是构建推动和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体系;二是构建以“集中培训、集中备课、集中研讨”为基础的师资素质提升和教学质量保证的课程思政方法体系;三是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与质量持续改进体系。
二、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环境的构建
(一)推动和保障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在学校总体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由学系制定《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案编写与更新管理办法》等制度化文件,明确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及课程思政方法中有关知识点归纳、思政点设计、融入点对比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对加强教师培训、师资政治素养管理长效机制、课程思政推进力度广度深度、教案编写质控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关键要素资源分析
1.教师资源。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制度机制建设,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双一流”建设[4]。
2.教学内容。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其内容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病理生理学不仅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起到“桥梁”的作用,而且与多学科密切交叉,它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解释疾病的本质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全面探究并认知疾病的本质,理解疾病发展进程中致病因素如何诱发机体的分子、细胞和系统的反应,以及这些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教学对象。病理生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疾病或者损伤过程中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从学科性质来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多个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的知识和理论必须通过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模型、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才能获得,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鉴于此,当前病理生理学授课和考核对象主要为中低年級在校医学生、护生、留学生和在职医学继续教育学员。层次、种类各异的教学对象意味着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育背景、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环境与生活体验能力等的巨大差异,提示思政教育也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进、因势而新。
4.教学模式。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依照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应建立与临床见习、科学实验、基础理论相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基础步入科研和临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基于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以常见疾病为实践遵循的医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5.授课形式。除课堂教学外,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还包括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答疑教学、论证教学、观察教学等,视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设定的学习环境包括线下授课、线上微课和慕课、实践课、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无论何种形式或环境,都应针对基础理论,结合临床相关病例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最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等进行讲述,让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救治病人的医生,培养学生科学主动的思维、理解记忆和运用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前沿进展。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授课形式、案例场景、学习环境融入相应的思政要素。
三、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基本要素
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见图1)。
(一)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分析
1.现状和不足。当前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仍定位于基础医学,教材内容重基础、轻临床,包括许多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而对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描述则比较浅,没有充分体现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授课对象仅仅局限于二、三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师不参加临床工作,新募教师甚至缺乏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都不利于归纳、总结、挖掘临床中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思考的专业性、决策性、伦理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难以举出生动鲜明的有思政元素的臨床病例。通过动物实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甚少用缜密逻辑、周密论证、严密解释转化为关联性临床应用案例。
2.专业课程知识点设计的注意事项。从内容看,应加强对临床需求紧迫的病理生理学问题用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眼光进行研究。新发疾病如艾滋病的出现,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疾病谱的变化,也将促进病理生理学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要用系统的、整体的、关联的观点和先进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及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精准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唯物主义思辨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新的实践。例如:五年制病理生理学的教材建设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生理学过程及系统病理生理学三部分组成,而八年制病理生理学教材则增加了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总体内容充分体现综合科学与桥梁学科的特点[5]。
(二)基于专业课程分析的思政元素挖掘
1.思政元素挖掘的主体和载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是影响思政元素挖掘深度、广度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必须密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认真梳理和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的逻辑关系。因此,全面分析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知识点构成体系和分布现状,以及优化设计的注意事项,将思政教育的思考点嵌合载入病生知识点,以发挥“有形讲授、无形引领”的教育作用。
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是病理生理学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病理生理学教材建设,为专业课教学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是为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因式融入教材内容体系和实践设计之中,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立德树人功能。遵循科学精神吸收中国优秀文明成果,为病理生理学教材打上中国底色,提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2.思政元素的主要挖掘方向。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无疑是实现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凡是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相关的、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够承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资源,包括人物事件、史实纪事、科技文化、国情世势、改革发展、成就进步、方式方法、传统时尚、焦点视野、变革传承、精神信念、素养修为、思想情怀、责任意识及荣誉使命等都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运用的对象[6]。结合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特点,以其为载体的思政元素挖掘方向主要应在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文意识及职业精神等。在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过硬的科研思维培训及扎实的实践操作训练中传递救死扶伤的道术和心中有爱的仁术。
(三)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现
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内涵,根据课程特点在课程环节中找准教学主题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有效地在教学设计中切入、引申和体现思政元素,以灵活的和有创新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和运用思政元素,使课堂思政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引起互动产生共鸣,对避免课程思政枯燥乏味、保证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现主要在总论中集中论述、在各论中巧妙融入、在考核中延伸和拓展。
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例,其发生发展规律在病理生理学的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心功能不全及肺功能不全等章节中都有映射。由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缺氧,引发酸中毒,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加之肺毛细血管液体交换失衡,从而导致肺性水肿,帮助学生理解临床通过CT影像诊断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讲述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一种发热激活物如何引起机体发热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发热不需要用抗生素。呼吸系统疾病为什么不仅可以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还可危及心、脑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秉承科学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从而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四、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效果评估和持续完善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德育成效是比较难以评价的动态变量,因此只能在隐性知识传播、显性知识获得、知识技能习得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对象的教育效果考察,与之对应的三个阶段则分别为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最终结果。故而为确保思政教育成效,在体系建设方面应着重评价课程思政责任主体体系和价值认同体系[7]。主要是指明确德育责任的任务完成主体,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新型绩效考评体系,让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师主动挖掘以专业知识点为载体的思政元素点,建立有鲜明德育色彩的专业教案编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应本文分析的诸要素,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制定“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规制安排、目标设定、任务梳理、技术运用、资源配置、习得总结、师生满意度等进行体系建设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教学反馈调查和改进措施
教学反馈调查重点内容应在教学内容设计,思政要素点提炼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教学方法适应性和匹配性,思政教育亲和力、感召力、说服力,以及思政教学的针对性等。根据教学对象特点、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利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集中研讨”等方式开展师资素质提升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五、结语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学科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既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又充实丰富了本课程教学目标,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把价值引领与思想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学任务,把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社会责任、文化基因、科学素养及人文关怀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和课堂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周晔,严书倜.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9(9):7-9.
[3]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4]李向东.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9(9):18-20.
[5]陈德伟,何文娟,倪兵,等.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2):152-155.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谢晗进,李鑫,江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51-53.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Pathophysiology
LI Xiao-yu1, SHAN Qing2, LI Hao1
(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ath and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Pathophysiology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teacher resourc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forms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medical major,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ophys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交通运输类本研系列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研究 2021/4/30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提升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价值依归与实践逻辑 20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