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交通运输类本研系列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研究
张嘉敏 许心越
[摘 要] 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中国科技在更多前沿领域进入领跑阶段,高质量的中—英双语教育教学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中国急需既精通交通运输类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双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探讨了交通运输类专业本研系列课程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设置。
[关键词] 交通运输类;双语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 张嘉敏(1979—),女,吉林大安人,工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许心越(1983—),男,河南信阳人,工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141-04 [收稿日期] 2020-10-15
2020年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探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调了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希望科学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中国科技在更多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高质量的中—英双语教育教学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双语教育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框架,具有多样性,囊括了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如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双语教学仅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1]。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急需既精通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日益剧增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
双语教学在国外已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加拿大、美国和新加坡等。中—英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师状况(中英双语精通程度、专业知识、语言与文化知识、教学技能与态度)、学生状况(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语言学习的态度与动机、语言与文化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信息技术的利用)、教学实施条件(教材、教学资料、网络设备资源)和双语教学支持政策(教学经费保障情况、教学激励措施)等方面[2]。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掌握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还应该具备熟练运用英语开展教学的技能,通常任课教师是否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资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考察:交通运输专业领域学术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技能、英语熟练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条件方面,在中国境内适合双语教学的标准的交通专业类教学材料相对较为匮乏,所以,将一系列中英相关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并加以改造重构组织成为适合本土双语教学的材料的能力,对于交通运输类双语教学的教师而言是特别关键的一项技能。教学方法方面,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融合有助于减轻双语教学的难度,并且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中英双语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互动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关研究亦表明,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密切相关的。中—英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大学应该通过设备资源与教学基金等政策形式支持鼓励中—英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双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关于双语教育的定义取决于其目标[3],但不同的学者、地区、国家对于双语教育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开展双语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往往是提高英语技能、培养双语专业技能以满足学生、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在大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最直接目的往往是通过使用英语授课创造大学英语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交叉学科型人才。文献[4]提出,双语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1)開发培养学术知识和学术英语;(2)维持提升传承语言。文献[5]认为,双语教学应实现三个目的,即学术目的、语言目的、认知目的。
从层次结构上,人才可分为高层次人才与一般型人才;从能力结构上,人才可分为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应具备:(1)对象洞察力。与认知不同,洞察要求决策者超越经验、超越常规的认识。(2)思维转换力。在交通大数据分析中,往往会出现观测愿望与检测能力之间的差距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换思维,探讨矛盾问题的规律与关联关系,有助于对难以直接观察的事件进行检测。(3)协同系统性能力。交通运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质是利益与资源的调配,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需具备协同系统性能力,综合运用系统的思想与工程技术的方法统筹分析解决各种理论与实践难题。(4)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交通运输类专业人员应担负起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者的使命,积极发挥交通运输工程技术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一流交通运输类学科专业建设[6]、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化办学为目标导向,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通运输类人才双语教育的终极目标主要可概括为三大方面:(1)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面向未来的工程师,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表现出基于交通领域问题的全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素质能力[7];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能力。(2)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在新时期改革开放背景下,国内/国际互通,助力构建应用导向的包含纵向科技创新活动、纵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创新”的交通运输领域知识供应链,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胸怀,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引领智能交通与智慧交通发展的未来科学家等各级各类交通运输类人才梯队,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高质量、合需求的知识供给与智力支持,为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储备人才。(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意识、通晓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国际规则、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力强、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团队意识强、能够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际交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本研系列课程中—英双语教学模式
在中国,双语教学主要指双语课堂教室的教学,而几乎不涉及教室外的活动,更不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非语言类的课程中使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并且是双语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8]。从教材和教学语言两个方面,可以划分出三种双语教学模式[8]:(1)原版英文教材+绝大部分的英语授课指导,包括用英语编写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解释及演示教材内容,而仅用汉语解释较难懂的术语和重要概念;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模式。(2)原版英文教材+绝大部分的汉语教学授课指导,汉语作为主要教学组织语言,辅助使用英语。(3)原版或改编的英文教材+绝大部分的汉语授课指导,汉语作为基本教学组织语言;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中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建议绝大多数高校选择第二种双语教学模式。关于中英双语的使用分配比例,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切换中英双语授课语言使用比例分配[9]。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采纳这样的中英混合学习策略[ 10 ]:先使用中文预习教学内容,再使用英文深入讲解教学内容,最终再用中文回顾总结教学内容。在学生尚未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条件下,运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预习—讲解—回顾总结的双语混合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相关概念术语等复杂的专业学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本研系列课程不同的学段,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学习理论,使课堂学习与网络辅助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11 ],构建中—英双语有目的切换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应侧重于交通运输专业基本关键术语、概念的中—英双语的理解与表达(以听、说为主);在研究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应侧重于以利用中—英双语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科技文献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为导向(涵盖听、说、读、写)。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本研系列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内容的设置
以交通强国为战略指导,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导向,引进、影印出版或翻译出版外文原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基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适合于双语教学并与非双语教学内容一致。以城市轨道交通本研系列课程模块的双语教学为例[ 12,13 ],主要内容应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备模块、线网规划模块、车站及枢纽设计与运营模块[ 14 ]、行车组织模块[ 15 ]、客流组织模块、运营管理模式与车辆基地及车底运用模块、轨道交通综合客服模块、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与操作实训模块。以乘客为中心,根据设备与乘客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分成三个层次:一线设备(乘客直接接触的设备,如车站设备、车辆设备)、二線设备(即服务一线设备的设备)和三线设备(即服务二线设备的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备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设备及其功能的基本认知、运用与调度方法,以及设备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在轨道交通综合客服模块,使学生掌握轨道客运组织服务质量理论与影响因素、轨道交通服务评价体系与方法、轨道交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轨道交通服务流程、轨道交通综合服务满意关键因素、轨道交通综合服务需求调研、轨道交通综合服务设计等核心知识内容。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与操作实训模块,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驱动力,借鉴同济大学的轨道交通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主要设置认知型实验(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趋势与主要技术特点的认知实验,以及各类设施设备的认知实验)、操作型实验(如列车运行能耗实验)、设计型实验(如列车运行计划调整编制实验、车站客流运动及分布规律仿真建模实验)、RailSys实训(如RailSys运行图铺画实验)、创新型实验(如大数据技术在轨道交通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设计)等子模块,
在中英双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运用,各模块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体现出专业性、标准性、相关性、代表性、完整性[ 16 ],具体设定为英文原文、汉语导读、精读、泛读、拓展阅读、重点名词术语解释、专业科技英语文体知识点解析、课后练习作业设计、在线网络资源建设等。课程预期效果与考核目标为能够顺利阅读理解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英语材料,并能自如地进行书面的专业交流,开阔思路与视野(力争学贯中西),切实提高专业英语听力与口语交流水平[ 17 ];强调过程性考核,量化的考核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课程大作业(英文撰写/中英翻译,占30%)+课程表现(占10%)+课程答辩(分组形式,占20%)+期末测试(占40%)。
五、结语
当前国内很多知名大学(如北京交通大学)都在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推进“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模式”,在此框架下,需深刻把握双语教育教学的本质[ 18 ],探索高校双语课程建设及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适时推行中—英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中—英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技能,培养储备中—英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对中—英双语教学进行客观评价[ 19 ],明确评价主体(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形式(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评价时机(课堂评价、课后评价)、评价动机。根据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知识传授要求,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交通运输类专业中—英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应包括语言目标(听、说、读、写)、学科目标、认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的目标达成度,提高学生中—英双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后续中—英双语运用做好知识储备,奠定深厚的中—英双语素质基础,满足中—英双语人才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为实现交通强国储备学贯中西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Hu, G. W. The misleading academic discourse o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008(2):195-196.
[2]姚中青.高校雙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D].重庆大学,2011.
[3]Cummins J.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mmersion:The Ramirez Report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1992,16(12):91-104.
[4]Krashen, S.D.Under attack: The case against bilingual education[Z].Culver City: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es,1996.
[5]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2.
[6]张嘉敏.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进阶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93-95.
[7]冉斌,张健.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8]朱建成.高校双语教学之探析[J].高校探索,2004(4):57-59.
[9]Huerta-Macias A. G.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dult education: a bilingual approach to liter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2003,(3):218.
[10]Freeman, D.& Freeman, Y. ESL/EFL teaching:Principles for success[Z].Portsmouth, NH: Heinermann,1998.
[11]孙琰.基于混合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2]张嘉敏.基于OBE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教研体系创建——以非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向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愿景[J].高教学刊,2019,106(10):20-23.
[13]张嘉敏.大学本研系列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模块设计要点[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146-148.
[14]张嘉敏.交通枢纽场站设计与运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15]张嘉敏.铁路运营管理技术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6]颜景林.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7]刘康.城市轨道交通客服英语口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8]Baker,C. 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8.
[19]Jennifer, R. K. & Judy, A. S.Course evalu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251-264.
Research o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of Transportation Majors for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ZHANG Jia-min1, XU Xin-yue2
(1.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2.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leading stage in more frontier domains. High-qualit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guiding role.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China urgently needs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are both proficient in transportation and have strong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in transportation majors, puts forward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in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alents in transportation majors, and discusses th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content in a series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urses of transportation majors.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training goal;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content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2021/5/6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素分析 20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