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交通强国背景下公路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改造的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交通强国背景下公路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改造的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14 10:14:09      点击:

周和平 柳伍生

[摘 要] 党的十九大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这其中就提到了发展交通强国战略。基于当前交通强国战略,以及在交通运输方式愈发多样化的趋势背景下,分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人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交通强国战略的发展重点,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需求和工程能力需求,构建了在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课程体系改造的新思路与重点内容。

[关键词] 交通强国战略;公路交通;交通运输;课程体系;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89-04   [收稿日期] 2020-11-10

一、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其中提到了发展交通战略强国,深度整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并立足于交通行业、着重于全局发展而面对预期未来的思想,重点在于“五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重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形成立体网状互联,提升交通网络综合质量,同时构建城市间顺畅的网络状交通枢纽,广泛覆盖农村与偏远地区,构筑多层次,可互动的交通网络,力图做到让人民满意,成果切实有保障,力争位于世界领先水平[2]。此外,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交通运输行业即将迎来新的篇章。交通运输类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在于能在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胜任的具有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生产经营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现有传统公路运输的局限性、课程体系的不足、人才缺口等多重要素,并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运输课程体系的改造,诸多学者开展研究。孙凤英、张建华[3]提出了应该转变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观念,通过对交通运输类工程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取证,得出了交通运输类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特质,并对传统交通运输类课程培养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了改善,在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与喜好偏向的前提下,对多个专业大类进行重新整合分类,构建了新的专业分类。司景萍等人[4]针对传统交通运输类课程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与人才实际能力需求脱钩的问题,建议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制度,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保证。刘建勋、侯小梅[5]提出改革的基础在于交通类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追求培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将目标方向定位于交通运输总体市场的需求,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依次制定符合时代、符合需求、符合市场的课程教育体系。刘翠莲等[6]比较分析了不同学校间交通类课程教学结构的差异性,指出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保持动态性,动态的本质就是要结合现实,不脱轨于现实,保持课程内容一直紧追最新行业动态,并及时就行业变化作出调整,同时强调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袁炎清、夏新海[7]指出了交通类专业课程的复杂性与通用性,并强调了交通类课程与其他通用课程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能力为实践服务。王琳、马驰[8]对比了传统交通类院校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教育体系的差异,提出了扩大拓宽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类课程覆盖面。吴德华等[9]指出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不重视实践环节,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比重、多样化考核的课程改革方法。

二、交通强国背景下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

(一)公路客运面临私家车和高铁及航空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铁道网络越来越完善,覆盖范围逐步加大,特别是高速铁路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高速铁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远途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其中高速铁路覆盖沿线,对公路运输客流量造成侵占挤压。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飞机出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快速、直达的出行体验让其他交通方式难以企及,作为传统运输业主力的公路运输份额不断遭到以铁路和航空为代表的新式交通运输方式的挤占。公路客运要在其中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以挽留流失的客流量。根据新华网调查报道,短途旅行与省内出游依然是公路客运的主力军。公路客运应该发挥其灵活性、及时性、高度自由可定制性等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强化管理。同时拓宽发展思路,寻找新的经营增长模式。例如提升车辆的舒适性,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游客公路出行的舒适性。

(二)个人出行服务质量需求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出行体验。优质出行服务在人们选择出行方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公路客运较飞机、高铁来说舒适度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公路客运应该发挥自身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将客人步行距离缩至最短,同时将服务范围深入欠发达农村地区。在不通铁路,没有机场的地区抢占客源。

(三)智能算法与数据分析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兴科技的出现,让原本增长加速停滞的公路运输逐渐出现转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海量交通数据进行提炼、归类、处理,可以有效地将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系统之间,甚至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与管理职能进行整合,使交通资源利用达到最合理的状态,从而使通行效率大大提升,交通安全也更有保障。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以对过去实施的决策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给未来制定决策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交通部门也面临交通数据广度、深度的爆炸式增长,如何获取、存储、分析、管理、利用好交通数据也就成为未来交通发展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交通強国背景下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类人才能力需求

(一)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问题诊断

1.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吻合度不高。交通强国战略立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实现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对交通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是知识、能力结构未能充分体现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二是对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知识、能力结构缺少系统设计;三是专业质量标准不适应交通强国战略对智能化、绿色化等高新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交通强国战略重点匹配度不高。一是传统公路交通类专业课程体系侧重公路运输行业,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内容重视不够;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5G通信等新技术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装备、运输服务、安全保障与绿色交通等方面应用的课程偏少;三是课程体系缺少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

3.人才培养评价忽视了对国家战略服务能力的要求。一是虽然重视学生能力达成度的评价,但是国家战略服务能力没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充分,根据交通强国战略的新技术、新模式等增设的课程、内容不足;三是对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重视不足。

(二)交通强国战略与交通运输类专业关联性分析

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要主动与交通强国战略实施要求对接,密切跟踪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状态,积极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造

(一)改革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形成特色课程群

1.交通运输规划类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等多门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考虑交通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多种资源及环境约束,以及多方利益的平衡,正确运用交通运输规划原理,构建数学模型并求解,提出规划方案,并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

2.交通運输设计类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交通运输枢纽与港站、交通设计、技术经济与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交通运输法规、交通影响分析、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使学生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角度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并能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运营组织与管理类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枢纽与港站、交通运输商务管理、公交运营调度管理、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考虑企业、用户与社会的多方利益,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正确运用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原理,构建数学模型并求解,提出运输与物流组织方案,并能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

(二)打通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学科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

1.打通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原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形成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工程制图、运筹学、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专业能力需要,建立教学内容更新与评价机制。

2.打通交通运输学科的基础课程。打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物流工程的学科课程,开设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控制、交通(物流)系统分析等交通运输大类课程。

3.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人文社科类的交叉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经济学”“管理学”“工程伦理学”等,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

(三)设立新业态下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

1.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组。互联网时代急需三类人才:一是互联网技术人才,包括数据分析师、程序员、算法工程师等;二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具备传统行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三是互联网市场营销人才,具备先进市场营销理念,熟悉互联网商业模式与互联网营销手段。

2.组织编写“互联网+运输”创业案例。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联合行业管理部门、运输企业与科研院所编写“互联网+运输”案例,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过研讨形式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打造高水平开放课程及网络资源共享课程

1.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慕课、微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交通运输规划”“运输组织学”“城市公交运营调度管理”等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使得交通运输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趋势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介绍本专业先进的教学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2.加强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将基础类通用性的交通类课程只作为资源共享课程。改进与优化共享系统,使得课程资源得以大大丰富。制作优质网络资源课程,突出网络教学的交互功能,支持网络答疑、在线测试、教学资源共享等学习功能。

参考文献

[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单行本出版[Z].新华网,2019-09-23.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Z].新华网,2019-09-19.

[3]孙凤英,张建华.基于工程大类理念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8(5):33-35.

[4]司景萍,林丽华,陈永艳.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9-121.

[5]侯小梅,刘建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68-170.

[6]刘翠莲,刘楠楠,纪明珍,等.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4):45-46.

[7]袁炎清,夏新海.我校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4):43-44.

[8]马驰,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2):41-42.

[9]吴德华,卓曦.创新能力培养驱动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2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