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污染生态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而后一系列环保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十九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义为“千年大计”,进而达到了新高度,同时将“两山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写入党章。因此,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急需大量从事生态环境修复的工作人员。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被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与修复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产物,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自《污染生态学》课程在全国开设伊始,很多高校在多个方面和角度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如教学内容与方案的设计优化[2-4]、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5-9]。作为一所师范类高等院校,本校从2009年开设《污染生态学》课程,在近十年左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开展了《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期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创新型生态环保人才。
二、课程分析
1、课程建设背景
2001年,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成立了环境科学系,同年开办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并招生。2009年,《污染生态学》作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开设(32学时,2学分)。2012年,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更名为“环境工程”,《污染生态学》课程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作为全校理工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在《污染生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组从教材和授课两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尝试。
(1)教材的更新和替换
本课程最初采用孙铁珩院士等主编的《污染生态学》作为教材,但由于该书编著和出版较早(2001年)导致停止出版印刷,而且编写体系和内容方面都落后于快速变化与发展的环境问题。因此,课程组在2015年讨论决定将教材更新为为王焕校主编的《污染生态学》一书,该书无论从编写体系还是内容方面都更贴近于现今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授课方式的改进
《污染生态学》开课之初主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通过图文并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在讲授污染物对植物超微细胞结构的损伤时可以通过直观的照片展示不同浓度污染物胁迫下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此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污染和保护现状,还增加了野外教学实践环节,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然而,在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模式下,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以及知识的理解都不能够达到课程最初设置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方式讲授污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污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的具体应用。现有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存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教学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结果性,忽视过程性控制评价
本课程目前主要以“平时成绩(出勤考核和课堂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1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的方式进行单向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任课教师,而将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不利于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功能。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讨论法,在完成教材理论篇的授课之后,将2019年选课的33名学生分为11个小组。每个小组从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准备PPT,三名同学分别负责文献资料的查阅、PPT的制作和讲述。每个小组讲述时间为15分钟,讲述完之后进行5分钟的讨论。上述环节结束后,其余10组同学和任课教师从PPT制作、内容讲述和讨论表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打分,每个小组获得11个评分,然后11个分值取平均值作为改组的最终得分。
2、教学改革方案实施
本次教学改革的课堂讨论环节为时4个学时,占总学时数的八分之一。十一组同学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分别就水体污染(如太湖蓝藻问题、石油污染问题、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和土壤污染(如浙江某印染化工企业污染倾倒污染物问题、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进行了讲述,并与班级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两级同学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8级平时成绩均值略高于2019级学生平时成绩均值,但两个年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1454)。然而,2019级学生的期末和总成绩均值要显著高于2018级学生的成绩均值(p<0.01)。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形式课堂改革,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另外,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资料,并分析书本中的重难点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种课堂模式中通过讲解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调动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在考试模式及考试试题难度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得2019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和总成绩的平均值均呈现显著性的提高。
四 总结与展望
《污染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和培养创新型生态环保人才的必然之路。通过本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知识的积极性,无论是课堂参与度还是期末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改方案,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从“佛系”青年入手谈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实施举措 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