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栖动物寄生原虫及其对宿主的影响

2021.08.11

教育教学论坛

.原生动物研究现状

原生动物(Protozoa)作为单细胞动物,其细胞内有特化的细胞器,可承担一切生命活动:行动、摄食、生殖等[1]。其中大多数原生动物营自由生活,然而除自由生活类群外,有相当数量的原生动物营共栖生或寄生生活。寄生于两栖动物的寄生原虫分布在世界各地,但目前对于该类群研究较少。本文对寄生于我国两栖动物的原生动物进行综述,通过普及两栖动物的寄生原虫的基础知识,提升对珍稀两栖动物的保护意识以及由寄生原虫所引发的寄生虫病的重视。

二. 我国两栖动物寄生原生动物类群

1.纤毛虫。在健康的两栖动物肠道中,通常发现有肠袋虫和肠肾虫纤毛虫寄生。迄今,我国已经在两栖动物中发现了30种肠袋虫[3]26种肠肾虫[4]。另外,王文强等人在云南滇池牛蛙幼体内鳃表面采集到了虱性车轮虫[5]车轮虫病一般常见于蝌蚪上,症状表现为蝌蚪食欲减退、动作迟缓离群,且会造成大量死亡。

2. 顶复孢子虫 顶复孢子虫可分为球虫和簇虫两大类群。球虫在各大洲的两栖动物中都有发现,但对两栖动物中的球虫病知之甚少。指状虫科的种类可广泛寄生于蟾蜍和蛙类中[5],如在四川宜宾采集的林蛙指状虫,其在沼蛙,泽蛙和黑斑蛙的血液中都有过报道;在台湾泽蛙血液中还采集到台湾指状虫以及在沼蛙的血液中采集到子孢子形态的小兰克斯特球虫。感染球虫病的两栖动物红细胞体积增大,同时严重影响个体的免疫力,会出现厌食、消瘦、昏睡等症状,严重威胁其种群数量。

3 肉足鞭毛虫。我国寄生两栖动物的该类原生动物主要涉及了植鞭虫、动鞭虫和蛙片虫。迄今,寄生两栖动物的植鞭虫主要有后线虫属和沟滴虫属的种类。在中华蟾蜍肠道中检获了卵形后线虫,切断沟滴虫, 1859以及小沟滴虫。这三种植鞭虫对宿主都没有造成明显的病理反应[6]

相较于植鞭虫,寄生于两栖动物的动鞭虫要丰富许多。曲滴虫目中的物种一般个体较小,胞口较大。寄生性的曲滴虫一般通过休眠孢囊的形式传播给新的宿主。脱孢囊后的营养体在肠道中生活,一般是无害的共栖生种类,比如在黑框蟾蜍中采集到的巨大唇鞭虫[6]。双滴虫目的虫体有两个胞口,两个胞核以及8根鞭毛,虫体呈漏斗状。本类群目前有100余种,可在缺氧的淡水环境中营自由生活,于动物体内共栖生或营专性寄生。一般致病种类都寄生在宿主的肠道中,若寄生在人类肠道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腹泻。在黑眶蟾蜍肠道中采集到了肠六鞭毛虫。该物种在美洲豹蛙以及林蛙的肠道中都被报道过。在绿池蛙和牛蛙的血液中也有过报道,但并未在宿主身上发现明显的病理特征。毛滴虫目的虫体一般较小,具4-6根鞭毛。在中华蟾蜍的肠道内,检获到了双核阿米巴属的脆弱双核阿米巴。在我国,该物种最初由曹兴午等所报道,且发现该物种可引起感染者腹泻,腹痛和厌食等症状[7]。锥虫属的种类亦称为锥虫。该类群广泛分布于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可寄生温血及冷血的脊锥动物、无脊锥动物、原生生物以及植物。许多种类为重要的病原体,比如引起昏睡病的冈比亚锥虫。目前在我国两栖动物中,报道了5种锥虫。在棘腹蛙的血液中检获到了利川锥虫[8];在中华蟾蜍的血液中检获到加藤锥虫;在黑斑蛙的血液中检获到体甲锥虫;在中华蟾蜍,泽蛙与黑斑蛙的血液中检获到有轮锥虫;在泽蛙血液中检获到宫田锥虫。锥虫在宿主血液与淋巴液中寄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并会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锥鞭毛体的形式存在,吸收机体营养并释放大量毒素,对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宿主的机体健康。

蛙片虫的种类几乎都共生在蛙类,蝾螈的肠道内,一般对宿主无害,借助孢囊期被排出体外,以吞食的形式在宿主间传播[1]。全世界蛙片虫已报道了1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蛙类资源丰富,但关于寄生于蛙类肠道中的蛙片虫报道并不多。沈韫芬在华西蟾蜍,黑斑蛙,金线蛙的直肠中采集到了尖尾贝氏蛙片虫[1]。在中华蟾蜍肠道内检获了博氏棍蛙片虫中华亚种,在泽蛙直肠内采集到长棍形蛙片虫。在中华蟾蜍和饰纹姬蛙的肠道内分别采集到了椭圆双核蛙片虫和东方双核蛙片虫。于湾岸蟾蜍Bufo vallicep直肠内检获到杜氏单核蛙片虫[1]。我国分别报道过4种蛙片虫属的种类和5种原蛙片虫属 的种类[13]

. 展望

原生动物虽在动物界作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一类动物,但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及健康,甚至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两栖动物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不仅可以增加人民收入,在生态保护以及科研领域中都有巨大价值。实验动物标准化作为实验生物安全中的重要内容,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实验动物标准化是指对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控制,根据微生物以及携带的寄生虫状况,将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和无菌级。蟾蜍作为实验动物,应严格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标准进行处理。目前尚不清楚大部分两栖动物中的寄生原虫对人类有何影响。因此,对原生动物进行合理有效的鉴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原生动物进行正确且有效的鉴定,才能对有害类群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对有益类群进行合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