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换位思考的尝试

2021.09.02

教育教学论坛

我们常把辅导员工作定义为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如果把思想教育工作再进一步定义为心灵教育工作就更为恰当。特别是在异质性极强的当代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更加期待便于与自己沟通的新的教育方式的出现。心灵教育就属于其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即心与心的沟通和碰撞。

心灵教育要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即教师和学生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围绕着辅导员工作的换位思考,本文主要谈及以下两点:一是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二是引导学生站在辅导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一、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这是换位思考的第一步。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与学生的深度融合,首先就必须做到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能促使教师更加理解学生,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走入学生心灵成为可能。

(一)构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产生对班级的归属和认同

大一新生刚刚离开高中,大学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讲是全新的。人类是以群体生活为特征的,群体是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人在不同的群体中实现社会化的转变。当人来到一个新群体中,都会在各个方面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所以在初到新群体的短暂时间内,人们的内心会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恐慌感,人们想要排解这种感受,就只能通过迅速建立起自信心的途径来解决。大一新生也是如此在大学这样如此陌生的情境下,他们的恐慌感也都现实的存在。要消除这种感觉,就要迅速建立起学生在新集体中的自信心。确立自信,虽然是个体的内心活动,但这种活动需要个体外的力量予以推动。如果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明显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种接纳或认可,学生内在的自信心会随之产生。对于新生,如果教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记清记准每一个人的名字这种举动看似简单,但足以巩固和加强学生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自信心

在学生已建立起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班级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人类群体的生活特征告诉我们,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凝聚力爆发后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人难以估量的。来到新集体,去感受新集体的温暖,体会集体凝聚后的喜悦应该是每一位大一新生的愿望。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新班级,爱新同学的理念,他们才能彼此感受到心灵的放松和生活在新集体中的舒适,也才能为他们充实的走过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类别,细致把握情感传递的

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对教师的心理期望值是截然不同的,都会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侧重。作为辅导员老师在与不同类别学生进行互动时应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心理需求,根据他们需求的不同特点和程度,做好情感的适度释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困生群体数量增加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心理比较脆弱,特别是在初到学校的时候。他们最大的心理需求莫过于鼓励。在家,这种鼓励来源于家长;在学校,这种鼓励必定来自于老师。他们希望从内心上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帮助。这类学生需要深度的师生情感互动。只有在深度的交谈过程中,才能把彼此的内心感受跃然纸上,教师才能更彻底的挖掘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更好的帮助他们;学生也能透过这种深度的约谈明确体味到他在老师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教师那里充分找到自信。这种深度的沟通产生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工作目的易于达到。

高校学生干部群体自主性明显增强,处于老师和广大普通同学的桥梁位置上,事实上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对辅导员老师最大的心理渴求莫过于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在与学生干部的互动中,情感传递属于中度释放。教师只需做好他们工作的强大后盾,给他们巨大的工作支持,让学生干部感受到,他们不是在为老师工作,而是在与老师进行一种地位平等的工作配合,这样他们的工作会减少很多压力,增加很多干劲。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普遍存在和他们的沟通,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情感释放要极其甚微。其实,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大都表现得比较敏感和脆弱,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逃避,也不愿意以特殊的身份出现在教师和同学中间。为了减缓他们面对教师时的心理压力,在与这类孩子的日常沟通中,要把师生间情感的表达控制在最浅的层次上,表面上老师对他没有任何特殊的关注,这样,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过程中会慢慢释放心中的压力,无意视自己为特殊的个体。

二、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适当的、适度的对学生的工作学习做引导,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工作技巧或工作艺术。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突出辅导员个体与学生情感互动的外显性

强调情感的外显,即情感的外在表现和流露。人是情感的动物,在师生沟通中要有技巧的运用这一点。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经常可以感动教师。当这样的感动出现时,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教师一定要把这种感动及时馈给学生,这样,学生们能第一时间近距离的解读到教师的性情,这更有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内心互动,更有助于达到双方心灵的碰撞,为进一步实现心灵教育在师生间打下基础。如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每次都能以饱满的情感面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举动,这会无意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收到更多学生的情感反馈,这个情感的集合体就会越积越大,教育效果也就会越来越明显。

(二)注意肯定学生并转移相应的话语权

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暗示,当这种心理暗示是一种正面暗示的时候,它将能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约谈,是在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互动行为约谈,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肯定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有强大的自信。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有意请教他擅长的领域,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把话语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身上。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话语权的方向和落点。一旦在师生的约谈过程中,学生占据了明显的话语位置,此时教师应及时、适时引导,把约谈的主题转移到教师预想的语境中来如可以把学生个人的思想状态、学习动力、日常表现或群体共有的行为和特点引到话语中来,这样,被约谈者会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的话语领域,无意识的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与老师共同分析以上状况的原因,并会对解决方案给出意见或建议。

(三)善于工作中必要的身份“隐藏”。

老师,是教育者,如果教育者常以这种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定会令他们反感。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身份的隐藏或转移。教师在隐藏教育者身份的同时,更多应该扮演的是导演。教师应把对学生的专题教育设成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预设的情境下自我演绎。这种演绎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学生多次以教师身份为出发点想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题班会、宿舍走访都是教师身份转移的有利时机和必要空间。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的主题班会,会让处于不同工作角色的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辛勤付出,学生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辛苦做亲身体验后,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向教师靠拢;宿舍永远是学生相对私人的生活空间,如果教师要进入他们的领地,最明智的举动莫过于对所谓的正事避而不谈,尽量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先融入他们中间,然后对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难点,做不自然的流露,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积极为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便达到了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的目的

时代的丰富性无疑决定了同时代大学生的丰富性,为了使他们的丰富性能够更好的得以展开,灵活的教育方法需要不断的被教育者探索出来。本文的换位思考,只是一种尝试,如果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能把这种教育方法更完全的运用到新生教育当中,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