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5期·“遗传学”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5期
闫见敏 李云洲 张万萍 须文
[关键词] 遗传学;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番茄叶绿体外膜转运蛋白TOCGTP酶基因家族的功能验证与转运特性研究”(31960604);2021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寡日照条件下番茄叶绿体外膜转运蛋白Toc34的功能分析研究”(黔科合基础-ZK〔2021〕重点040);2019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番茄Toc159基因家族的cDNA克隆与功能鉴定”(黔科合基础〔2019〕1107号);2017年度贵州省生物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开放基金“番茄果色遗传特性及分子基础研究”(NYL 〔2017〕009FX4KT43)
[作者简介] 闫见敏(1983—),女,河北邯郸人,蔬菜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李云洲(1986—),男,山西晋城人,博士,贵州大学蔬菜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张万萍(1970—),女,贵州贵阳人,蔬菜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蔬菜栽培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57-04 [收稿日期] 2021-11-01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育才育人的时代重任,教书与育人两者并重。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共行,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性[2]。如何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实质即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利用适当的方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结合,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也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基础科学,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育种奠定专业基础,与医学保健密切相关[3]。“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农学、林学、园艺、烟草、茶学、植物保护等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专业比较广泛,每年有近1000名本科生必修该课程。如何将遗传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利用课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本文就如何在“遗传学”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全程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的方式与途径,以使“遗传学”教学更加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一、“遗传学”课程教学目标与育人功能
本课程属于普通遗传学,通过本课程对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遗传)、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变异、遗传突变、细胞质遗传、群体与数量性状遗传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方法分析一般遗传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本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育种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等研究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培养当代专业研究人员具有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遗传学”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结合当下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专题讨论式等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穿插在专业知识中。
(一)课程教学大纲重新修订
从教学大纲入手,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教学设计、教材编审选择、教案制定、课件准备等各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凝练遗传学专业中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内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教学大纲中,帮助同学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情怀、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计划的整体制订
本课程3.0學分共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时比较紧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的数量不宜太多,以8~10个为宜,一般每个用时2~3分钟。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时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遗传学”是为农学、园艺等相关专业的后续育种课打基础的课程,因此,育种课上用到的重要理论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着重讲,如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三大遗传定律、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及数量遗传和群体遗传等章节。考虑到在同一学期还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由于课时紧张,让学生课下自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重复的章节[4],课堂上不再讲述。
(三)课程安排
每章开始之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慕课及各种数据库资源提前预习,并搜索一些相关前瞻性问题,3个同学分成1组,每组制成1个5分钟的预习PPT(包括重点、难点及不懂的知识点),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制作PPT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养成事先做计划的习惯。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章节的一些前瞻性问题,进行3~5分钟的分组讨论,如果效果甚佳,可适当延长随堂讨论时间至10分钟,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主动思考、探索。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
“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系统的遗传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的认识与挖掘,增强学科专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强化育人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引领。秉承“教学团队多维化发展”的策略,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不断吸收青年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补充师资力量,保障高水平教学团队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5]。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级讲课比赛及教改项目的申报,努力打造国家级课程。
(二)引入专业研究前沿,优化教学资源
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教学需求融入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气氛。首先,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中积极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提高教学水平,有效解决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协调问题。其次,随着学校和学院对教师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让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体验到价值感,将教学研究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热点前沿进行讨论,如:采用群体免疫方式应对COVID-19疫情是否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范畴?被称为“科学狂人”的克雷格·文特尔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人造生命的诞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挑战与创新为什么没有像基因编辑婴儿一样受到强烈的谴责呢?通过对一个个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展开探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遗传学知识。
(三)利用智慧教室,融合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网络教学、音视频等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图、文、声并茂的新型小班化教学。疫情期间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得到推广,通过互联网教学体系,智慧教室能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地进行教学管理,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智慧教学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网,教学平台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同时还可以进行课堂直播、课程回放、随时课堂测验等。学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团可在教学运营中心观察了解每堂课的教学情况,通过访问IP地址远程实时了解出勤率、学生课堂状态等课堂教学情况。目前,贵州大学全校的智慧教室达到87间,完全满足“遗传学”等课程的分组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移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四、“遗传学”课程思政案例的引入
课堂教学中,注重在知识传递中进行价值引导,在价值交流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绪论中,以遗传学发展前沿领域的介绍为结合点,自然引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遗传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如谈家桢院士首次发现瓢虫色斑遗传规律,即“镶嵌显性现象”;袁隆平院士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6],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曹晓风院士揭示不同小RNA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赵洪璋院士为人民奉献出一批又一批小麦品种[7]。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发展前沿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强烈势头及在国际上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拥有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
在讲孟德尔遗传时,通过观看“天才简史——孟德尔”短视频了解孟德尔的生平,指出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持之以恒,坚定的意志、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正确的统计分析,敢于突破主流但陈旧的遗传观念,最终发现了遗传学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两大遗传定律。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体会遗传学理论规律,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卡方检验,证明香豌豆花色和花粉形态2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时,自然导出摩尔根发现的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是源于对孟德尔规律的质疑。科研不是凭空想象,是讲究证据的。摩尔根通过细致观察果蝇性状,总结出遗传性状在亲代和子代的传递规律,发现与孟德尔遗传规律不一样时,提出了连锁遗传规律。
在讲连锁遗传中的基因定位时,举例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跨国跨学科规模宏大的科学探索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由6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解密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是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8],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正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人才,并因此带动了我国的基因组学的发展。
在讲染色体变异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如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突变相关的特殊性医学病例,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需用系谱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疾病在家族系谱中的遗传特点,让学生了解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9]。同时,园艺植物育种中多倍体育种也运用到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无核果树品种的选育主要是通过多倍体育种途径,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是通过创造特殊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获得的,因此,讲授该知识点时,要将理论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10]。
在讲授细胞质遗传中植物雄性不育的利用时,以三系杂交稻为例,自然切入三系杂交稻的创始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在1970年開始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在1972年获得CMS系,此后短短一年时间,于1973年就获得该系的相应恢复系,利用雄性不育性“三系”育种法,次年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解决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遗传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关注科研热点和研究进展,潜心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就有助于“遗传学”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团现场听课,教研室组织讲课比赛,学生期中座谈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听课教师评价“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促使任课教师随时进行自我反思,做到为人师表;同时,课堂氛围也因为适当思政案例的引入而活跃,学生积极主动性更强,参与度更高,课堂氛围更生动、融洽、和谐。总之,“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设想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获得感,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結语
本文以高等院校普通“遗传学”课程为案例,经过教学设计,结合教材,引入大量课程思政实例。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遗传学”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素材所引领的价值,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5期·“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设计探究 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