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5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5期
沈盼盼 滕金聪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青岛黄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慎独思想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20SZ01)
[作者简介] 沈盼盼(1983—),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滕金聪(198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9-07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极大程度加强了社区中的人际关系,推动了社会中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利用互联网络手段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出现了许多诸如互联网欺诈等高新科技违法犯罪的行为。为了有效化解网络被滥用的危害和风险,对于这些网络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也越来越引起了重视。中国古代传统“慎独”的思想主要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强调了个体内在的道德和自觉,这种道德和自觉不是简单地依靠外部的关系来约束,而是通过一个人内心的自我省察,以伦理和友爱的情谊作为其本源,以实现人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目标,这无疑会给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启迪[1,2]。在互联网时代,主体往往获得了隐藏,造成了主体身份的模糊,从而导致外部控制的难度增大。
一、网络道德及其特征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属于精神层面的可控制性因素。对于网络道德的内涵,必须先从道德与网络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道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没有道德的构架,就不会有社会生活的发生。其次,道德是人们对于“是否”或“能不能”观念上的行为价值取向判断[3]。实际上,我们对于道德的科学概括并不能简单地将某一行为作为定点思维的起点,并对之进行单一的线性化描述,从整体构成来看,道德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各种集体约定俗成的规章与制度、准绳,同样也内隐了个人的内在信念、观点、态度及外显性的社会化道德行为。因此,道德就是指在个体内在信念与社会意志相适应的基础上的价值观念与具体实践。
(二)网络道德的特征
1.多样性。网络道德的多样性是指网络道德的表现方式与内容构成多种多样。首先,网络道德的表现方式并非人们某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同的具体行动,网络道德的评价与表达都是通过网络符号得以实现的,如文字信息、视频信息、图片信息等。其次,网络道德内容构成非常多元,不仅包括现实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规章、准则与道德内容,还有网络社会自身发展的道德标准,如网络安全、网络信息资源平等、网络知识产权等内容。
2.复杂性。网络道德的复杂性是指网络道德所处的环境与评价呈现出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强化了网络道德的复杂性。
首先,在网络道德所存在的环境方面,网络道德存在于两个环境之中,其一是支持网络社会存在的网络硬件环境,即设备环境,这些设备的构成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为网络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硬件支撑。其次,网络道德存在于网络软环境之中,网络软环境主要由网络软件等构成。最后,对于网络道德的评价也呈现出复杂性,正如上文所说,网络道德不是一定的具体行为,而是通过网络符号所展现的,对网络道德的评价除了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言语理解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网络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道德的复杂性。
3.离散性。由于网络社会信息自身的海量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网络中主流道德价值的表现力与影响力,网络道德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被淹没,呈现离散性特征。这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的方向性,意志力不坚定、信仰不坚定的网民就可能被带有反动倾向的不良信息所误导,继而在现实社会中出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动摇。另一方面,网络道德的离散性特征会影响网民的道德认知方式,如果说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直线型传播的,那么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传播方式则是网格化的。
4.不确定性。网络道德的表现方式与内容构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网络社会自身特征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也是随着网络社会与网络人际交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高度传播特性,其自身发生变化的频率更快,这就直接决定了当今网络伦理与道德变化频率和更新速度都快于其他现实社会伦理,从一定意义上看,当今的网络社会道德往往受制于网络上的社会伦理,而且网络上的社会伦理对于现实中社会伦理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网络道德认知是决定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水平高低的首要前提。網络道德认知存在多元性,网络中存在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信息,且不同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西方国家表面的“民主”“繁华”与“开放”对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4]。
(二)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媒体,这种包容性可以使整个网络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和事物都直接包含在一种电子信息当中,这就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网络中一旦出现道德行为失范,那么它的影响和涉及面就会是广泛的,一种道德失范的行为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群体性的道德失范,一个人的道德失范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社会群体,这也就是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异所在。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策略
(一)理念创新
按照发展性理念,任何事情都在发生着改变,一切都在发展着。而更重要的是,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思维也应当向前发展。因此,新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局限于原有的生存和社会形态。为此,要转变观念,确立发展观念。互联网德育受海量的资讯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互联网体系的飞速发展。整个互联网伦理是怎样存在和生存的,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当今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快速变化性。网络道德教育是以虚拟的网络为本体,这个虚拟的环境本身具有易搭建、易变换的特征。相较于现实社会,其更加容易改变。这样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上网行为的变化,这促进了环境的快速变化。二是构成庞杂性。和真正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相比较,网络道德教育更加庞杂。因为这个环境不仅包含真实的社会,还包含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中的各种关系诚然也包括在内。总而言之,网络道德教育虽然是以真正的社会网络教育为基础,但它自身具有独立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变化速度快,从而决定了它的构成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人的思想也在发展。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教育,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以这种变化适应不同的时代观念。人们的思想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一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个人如何认识一个事物是由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所决定的。如在封建社会,“父母在,不远游”,认为父母还健在时远游他乡是对父母的不孝敬,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同理,网络作为新时代的新鲜产物,人们对他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这极有可能出现在过去被认定为正确的事情被推翻被否定,而被否定被推翻的事情得到人们的称赞。
(二)方法创新
网络舆论引导应抓关键点。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抓住核心关键点,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时间成本。第一,控制舆论导向的制高点。在网络上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犹如一场战争,只有占领制高点才会取得战斗的胜利。要想取得战斗胜利首先要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时刻掌控网络动向,要对网络具有极强的敏感性,要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要用真实可靠的声音赢得广大网民的心,挤占不良谣言的空间,让它无法立足。这不仅可赢得先机,还能提高传播速度和效率。第二,保证自己言论的可靠性。舆论的可靠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的可靠性。《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引导者本身要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将舆论引向加快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内容的可靠性。即引导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基准,以告知真相为宗旨,以告诫大家为目的。决不能歪曲事实,这样不仅不符合道德要求,还不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学生一旦产生不信任感,对所谓的正确引导也将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升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原则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育必须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的途径和方法选择的根本要求,综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现实需求,从五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基本原则:遵循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创新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过程性和连贯性的基本原则、可评估和可控制性基本原则。
(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机结合。之所以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经历与社会实践经验都相对匮乏,尤其对于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服教育来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管理规范约束。在开展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行政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晓之以理,以行政管理课程导之以行,使二者相互推动、彼此补充,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维持当代大学各种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转,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求广大学生务必遵守,通过规章制度的管理来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只有坚持严格的制度,按章办事,才能更好地使广大学生按照当代大学生的原则与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提升过程中必须坚持从网络和现实两种领域同时出发。首先,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积极行为为实现虚拟与现实结合提供了可能,如大学生网络慈善现实化、网络义工现实化等就是很好的印证,从上述实际案例可以证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虽然是发生在网络领域,但是同样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离不开现实道德的支持与辅助[5]。其次,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在内容上有着相互交叉的关系,网络道德中的向善、真实、文明用语等也是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内容,这就为两者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供了可能[6]。最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检验的重要场所,正如本文之前所论述的,人们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使用者也是真实的人,但是其网络角色往往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人们虽然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形態各异,也可能一个现实的人在网络中有诸多虚拟身份,但是道德个体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自身。道德素质会通过意识作用于其行为,最终体现的道德素质只代表他个人,而并不代表网络中的角色。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道德素质提升的最后归宿除了要在网络社会中得到检验外,更应在现实社会中对其加以考量。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第一,重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知内容的教育。网络道德认知内容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使其形成网络社会的发展所必须依赖的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同样是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网络社会虽然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两者同样都是以健康、持续发展作为过程目标,网络社会也需要良好的道德作为支撑,需要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占了绝大多数,因此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网络社会的整体发展健康程度。
第二,提升大學生网络适应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社会生存的适应力。作为教育者可以将与网络道德相关的素材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力。在素材的准备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挑选素材,即选择那些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素材作为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其次要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的素材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最后要注重素材的真实性。
结语
90后、00后的大学生是新一代的网络群体,在这个时代,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也会是一道新的风景线。这就决定了研究人员要用新的视角,利用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去研究发现,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5期·独立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