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07.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邹积华 黄国志 曾庆 赵一瑾 陈淑萍

[关键词] 物理治疗;康复医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DOPS和mini-CEX在康复医学实践教学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2017JG44);2020年度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康复物理治疗专业PTebrige临床实践教学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实践”(B121562275)

[作者简介] 邹积华(1991—),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管技师,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运动损伤康复、康复医学教育研究;黄国志(1963—),男,广东广州人,博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康复、可穿戴设备康复应用研究;陈淑萍(1987—),女,广东广州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学院主管技师(通信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康复医学教育、语言及认知康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25-04 [收稿日期] 2021-10-26

康复治疗学专业可细分为物理治疗方向、作业治疗方向、假肢与矫形工程方向等[1]。由于康复治疗专业在国内起步较晚,相比于世界康复专业发展较好的欧美地区,我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分类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意外及自然伤害增多,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早康复[3],社会对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及技术水平的需求不断提升,发展物理治疗专业和其他治疗专业作为独立的医疗卫生专业,是优化康复团队的生产力、提升康复服务水平、确保全民享受个体化康复服务的最佳方向[4],因此不断推动康复专业教育改革、实施康复专业分类培养、提升专业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已有150余家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国内目前有四川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顺利通过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FOT)的国际专业认证[5]。但绝大部分院校仍采用粗放型培养模式,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优化、细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制约院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

我校于2009年开设四年制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2018年新增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假肢矫形工程三个独立专业。结合国内康复专业发展需求及国际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以创新康复人才培养为基础,多次修订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大纲,以课程教学为抓手,达成培养卓越康复人才的目标。

一、建设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随着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实施专业细化、专业认证成为诸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课程体系在康复专业细分建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开设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院校,其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以WCPT国际课程认证标准和物理治疗师教育框架为依据[6],开展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核心课程方案的制定与修订,但课程体系的建设仍需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均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整合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构建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专业化发展,也需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变化,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提升临床应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创新能力,最终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达成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目标。

二、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程体系的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CBL、TBL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康复物理治疗知识体系、康复物理治疗临床诊疗能力及医者医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临床康复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临床综合思维,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阶性目标

高阶性目标体现在细化重构教学内容,对标国家金课标准,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明确课程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线上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均根据教学目标分层递进,每个环节目标清晰,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在掌握康复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康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技术的具体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等操作技能的运用,并能够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分析问题、评估疾病、制定康复诊疗方案,最终形成包括疾病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医患沟通、医疗风险防范、团队合作等综合临床诊疗思维,进一步提升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7]。

(二)创新性目标

教学形式呈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课程在课程思政省级教改课题和混合式教学校级教改课题的共同支持下,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基于在线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版块、人性化的评价评分设置、大数据分析学习结果等,进行课程的全程智能化学习监控。

教学过程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重视师生的交互反馈,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采取多样化、先进性的教学手段,力求增加课程教学的丰满度、趣味性及探索性。

教学内容呈现时代性和科学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最新诊疗指南及科研热点的文献选读、国家康复新政策介绍、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

(三)挑战度目标

重视过程考核,提高课程完成的难度。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全过程监控,按照学习时间、到课率、线上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和课堂表现等线上学习环节,设置权重比例,形成课程平时成绩。深度采用混合式教学创新方法,多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程。要求所有教师结合知识点融合思政元素,并关联相关最新研究文献、诊疗指南、康复新技术等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沟通协作、计算机应用、中英文献阅读、科研检索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和团队合作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四)课程体系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和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康复物理治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并能应用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去分析物理治疗的本质,以及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应用相关的物理治疗科学模式、架构和理论,并结合ICF理念,建立对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观念[8],理解和反思与患者运动相关的内容,从而掌握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基本知识与康复物理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并制定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培养学生对病人的整体健康观念,并能提供以康复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理解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等基本理论和特点,以及与康复物理治疗之间相互配合的关系。

(五)课程体系临床技能培养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病人的发育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心理障碍和老龄化等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能制定和提供高质量并被循证支持的康复物理治疗措施,帮助病人重返社会,遵循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在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下,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正确态度,具有获悉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获取新知识,确保康复物理治疗实践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前沿性及科学性。

发展学生的独立批判性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能力,能运用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工作、沟通和治疗效率,能够及时识别和处理在专业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能为工作单位提供业务的组织和计划、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的服务;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利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军事和心理健康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分类与设置

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国康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及国际康复专业发展要求,从人文素养、操作技术、知识理论、思维创新、创新创业等多维度进行培养。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思考

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任务安排中,要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执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

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医学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现代医药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反映医药科学发展的新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妥善设置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加強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突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培养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思想品质培养放在首位,指导学生思想正确行为科学,将思想理论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素质型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相统一,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实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将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指标,并给予创新学分,设立学生创客空间,孵化有潜力的学生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并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加强与学生毕业后的教育联系,积极推动学生加入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当中,加强与毕业后住院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衔接,通过两年的规范化培训提升学生康复专业的临床应用能力和科研教学水平,完成物理治疗师或作业治疗师的职业划分,整体提升康复专业培养的规划化和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