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几个问题辨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关键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辨析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21GS—A02)
[作者简介] 田启利(1979—),男,陕西镇安人,硕士,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49-04 [收稿日期] 2022-01-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供给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产教融合因致力于打破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屏障,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成为解决诸多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1]。
2013年,《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同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此后,从国家到地方“产教融合”方面的一系列政策逐步颁布。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促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指出高职院校应从普通教育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
一系列职改文件的颁发,彰显出国家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到了重要位置。要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是重点。在新时代我国经济方式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对产教融合的内涵、主体、类型、路径等方面的探讨,对充实理论研究,尤其是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产教融合”的“产”是产业,“教”为“教育”。“融合”一词在《现 代 汉 语 词 典》中的释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3]。
刘其晴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几个关键问题》中指出,“产教融合”是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方面实现同步对接[4]。该定义基于学校角度,从具体操作层面对该词汇进行了阐释。该词出现之前,职业教育用得最多的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词汇。
“融合”一词,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另外,融合与合作不同,合作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而合作过程中,主体依然独立存在。融合是两个或者多个主体融为一体,融合之后,多个主体已经成为一个主体。可见,产教融合不是产教合作,也不是校企合作。根据上述研究进行综合归纳,产教融合的广义含义为: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一体化,产业里有教育或者教育里有产业,其目的是在产业链上培养满足需求的职业人才。狭义含义为:校企融合的代名词,以专业链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形成企业和学校的融合。
二、产教融合的类型
在百度知识中,类型是具有某些共同性质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还指由各种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按照这个逻辑划分,我们可以根据主体的参与程度不同来进行归类。在产教融合中,参与的系统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参与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根据他们的主体地位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一)产业办教育
规模较大的、知名或者国际化的企业,有着优秀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将教育建在产业链上,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在百度中以“产业办教育”或者“企业办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没有出现相关有效的搜索结果。以“企业办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了相关信息:企业办学是指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要求一切有条件的工矿企业,都應该建立职工学校,没有条件单独举办的,可以几个企业联合办学或按地区、行业联合举办,还可以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讲座,组织岗位练兵等活动[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90年代,有许多职工子弟的中小学,甚至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创办的。为了保证企业的劳动后备力量,还创办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等,把就业前的职业训练和就业后的在职人员培训系统联系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企业内教育体系,而且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并行。事实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效的。后来,由于教育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归口管理,绝大部分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
(二)教育办产业
学校为主体,对于实践能力、技术技能相对要求较高的专业群,可以开办相关企业,也可以将教育放在产业链上,做到校企一体。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校办产业”或“校办企业”,即由学校创办或控股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企业。这类企业挂有××学校的名号,但一般有着独立的管理與核算系统,不与学校的行政挂钩,只是在业绩上会上缴全部或部分利润给学校。在我国高校中常见校办企业,如××大学出版社等。但是,这不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意义下的“校办产业”,该形式没有将培养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的。
(三)产业和教育联合办学
企业和学校共同办学,即混合所有制办学。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近年来,得到了教育界的支持,并在多个职业教育改革文件中提到。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企业,可与政府、职业院校合作创办职业院校、二级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等,也可共同举办某些专业、相关培训等项目,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下院长负责制的治理结构,校企双方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三、产教融合的路径
路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网络中,路径指的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在日常生活中,路径指的是道路,它的同义词有道路、途径、方法、路子。笔者在CNKI中对“产教融合”和“路径”(或途径)两个关键词进行了搜索,一共有14篇文章。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模式不同,途径不同,意味着起点和道路不同。但是,终点应该是一致的,即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机制角度
金亚白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路径研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现状,提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多种办学主体必须要进行要素资源整合,实现政策制度、扶持资金、人力资源、科教园区的优化,做好配套制度的顶层设计、科研园区的科学规划、双主体学院的筹建等[6]。
(二)平台角度
从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平台和职业培训平台,实行行业专家、校内教师并行的“双导师制”角度进行了分析[7]。周爱美在《高职深度产教融合实施途径探索》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确定和课程组织的实施方式[8]。
(三)利益角度
邵坚钢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探析》中,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甄别分类、战略制定、关系协调)进行了分析[9]。徐慧卿在《德州市高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产教融合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内在关联,同时结合德州市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专业建设方向、师资队伍转变、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发展策略。
这三个角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方面阐释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可行途径,但是不能完全概括产教融合的路径。路径的实现是基于一定模式的,而不同的模式又依赖于不同的机制,因此形成了“机制—模式—路径”的研究框架,同时三者紧密相连(见图1)。
笔者认为,产教融合的路径主要是研究产业和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虽然路径各有不同,但是在形成路径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既要体现产业的特点,也要体现教育的规律。比如,通过建立校企专兼职高水平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建设、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及产业学院建设,推动校企的全面深度合作,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
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研究体系不完整
目前,从利益、机制、模式和路径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没有从总体把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框架,局部研究较多,整体研究较少,使得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限,或者难以实现。新时代产教融合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应用研究,在不同的内外机制下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不同的模式下有着不同的实现路径。只有按照系统性的逻辑思路形成的产教融合模式,才能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比较研究不够
近两年来,我们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较多,对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也有研究,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机制不同,许多学者没有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没有进行中国化的研究,没能真正吸收和用好国外的先进经验,形成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文化。
(三)机制不完善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机制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在政策的设计层面,需要进行职业院校和区域产业组织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相结合设计,科技、金融等方面支持机制设计,以及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设计。我国在多个文件中提到要给予这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实际落实中,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从产业的角度,不知道如何着手。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产教融合还是学校“一头热”。
在新时代,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已经和普通高等教育地位同等,但其教育规律、教育性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差别,因此需要我们开展职业教育机制、类型、路径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从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7期·大类招生背景下林业机械类学生分流引导和培养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