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基于行业认证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探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殷海 阮国龙 李义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研究项目“基于行业认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探索”(HBSY2020-44)
[作者简介] 殷 海(1980—),男,湖北大悟人,硕士,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影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临床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33-04 [收稿日期] 2021-10-2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实践基地的校企模式作为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模式,已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必然趋势,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部分学校只是把实践基地作为审核评估的指标,匆匆投建实践基地,建成之后设备利用率低。部分高校只是把实践基地當作机房或实验室,成为理论性课程的验证工具。有些高校虽然实践基地有一定的规模,但很难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到学校中,这使得实践基地的价值大打折扣。本文重点讨论了如何按行业认证标准进行校内的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完成教学,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型,为转型改革提供示范模板。
一、医疗器械行业认证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关系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等教育自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对专业进行认证与评估成为世界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并被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重点考察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标准体系及组织保障体系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响应。然而,专业认证对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很难一步到位,因此行业认证是其转型发展中的一种特色做法和差异模式。通过错位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种兼具工程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双重特征的“跨界”认证形态,其内涵包括组织行业协会或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业服务准入标准对地方高校进行行业资质认证[2],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就业创业等进行全程参与,对师生进行定期培训,并给予从业能力合格认证,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输出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达成度。行业认证模型见图1。
从高校层面来讲,高校和企业之间联系较少,高校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缺少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和体制[3]。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类型上均与社会脱节。高校专业认证要推动高等教育内容创新的步伐,并解决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认证——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可以落实工程认证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方面的要求。根据医疗器械行业需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为医疗系统培养一大批一线医疗器械工程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及学术水平,但从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来看,拔尖人才较缺乏,并且职业程度较低。为了加强从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我校自2018年开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医疗器械的行业认证——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校内实训过程是学生基本技能到职业技能的过渡,校外实践基地容易忽略这一过程。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的补充。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实施。《国标》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环节的宏观指导意见为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但并没有具体可供操作的实施措施,而且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考核的内容及标准不明确
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把握不准确,考核内容不能贴近重点,考核标准宽松,考核成绩只能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提交的成果。这违背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留职率低,学生实习意愿不强
部分学生在实践期间没有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感情,或是实训基地待遇等问题,使得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不愿意选择实践的校外实训基地工作。部分校外实训基地留职条件比较高,学生在实践期间归属感不强,这些都导致学生不愿意去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三)实习经费短缺
由于实习收费、交通、住宿、饮食等费用持续上涨,学校虽然多次上调实习经费额度,但仍然无法满足经费需要。实习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很多好的校外实训基地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拨付的实习经费通常只能支付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费用和交通费,远不能支付毕业实习所需的费用,因此往往靠压缩实习时间来节约开支,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质量。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很有必要。
三、基于行业认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效果
(一)按照医疗器械行业认证的要求,结合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修订培养方案
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内容“3+X”,其中“3”是“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X”是专科设备(专业技能),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医学检验设备、医用急救设备、医疗器械实训等。医疗器械行业认证理论架构见表1。
我校于2019年修订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将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理论架构内涵等融入培养方案,并规划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见图2。
(二)按照医疗器械行业认证的要求开发实训项目
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的专业技能分组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关联见表2。
实训项目结合市场上的主流设备进行开发,其中校外基地薄弱环节及兼容科研的项目优先开发。实训内容包括各种医疗器械的品牌、耗材、配件认知,设备操作规范、保养、常见故障分析及案例,设备的质量检测及设备研制、改造、功能评估等。
(三)按照医疗器械行业认证的要求开辟实训场所
依托医学电子仪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及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根据现有的实训室按照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了医学影像设备实训室、医用超声实训室、医用治疗仪器实训室、医疗器械检测实训室等,构建了实训—培训—认证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校内实习场地的要求。
(四)校企合作,获取实训设备
实训设备通过校外实习医院捐赠、校外实习企业捐赠、校友捐赠资金购置等方式获取市场主流实训设备。主流实训设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手。同时,我们与武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医学装备智能管理维护系统。
(五)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能够担当新时期重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正好可以促使学校与企业的互动[4-8]。我们采取了先由校外实训基地工程师、厂家工程师培训我们的教师,内容涉及卫生管理技术、卫生管理评价、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等,并要求通过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同时通过筛选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工作人员作为实践教学外聘教师,为学生讲解职业规划与岗位能力要求、就业应聘技巧、专利申请技巧等。学校也发挥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共同申请研究课题,解决工程进行中的技术难点。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提高了学校学术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也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六)按照医疗器械行业认证的要求建立了校内实训评价体系
建立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认证理论题库和模拟认证实操题库。模擬题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对校内实训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后续校外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了校内实训评价,就可以参加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
(七)基于行业认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效果
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基于行业认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实力。近两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过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的学生有100余人,通过临床注册工程师认证的教师有9人。30余名学生在学科竞赛及毕业设计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联合申报项目、共同开展研发的形式也加强了协同育人。湖北科技学院与医星医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获批全国临床注册工程师技能考试基地。
基于行业认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适应新工科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相匹配的要求,符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符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新工科工程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7期·精准服务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