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8期·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8期
许萍 王欢 郭琪
[关键词] OBE;混合式教学;心肺物理治疗;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上海健康医学院人才培养百人库岗位技能培训项目(A30200213110075)
[作者简介] 许 萍(1982—),女,山西侯马人,硕士,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康复医学研究;王 欢(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研究;郭 琪(1977—),男,天津人,博士,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心肺康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53-04 [收稿日期] 2021-10-09
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随着被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接受,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被应用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与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间不同,OBE理念把学生通过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流观点,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重视[1]。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心肺物理治疗”课程为例,探讨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经验,促进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一、课程概述及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概述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中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康复需求倍增,导致康复人才数量短缺、质量普遍不高。重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康复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举措。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近100所,开设专科学历教育院校近200所[2]。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运动学”“神经科学”等专业基础课及“肌肉骨骼康复”“神经康复”等专业核心课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康复、儿童康复、产后康复、老年康复等康复医学亚专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肺物理治疗”课程正是国内康复医学教育专科化、国际化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内容涉及心肺系统解剖生理学基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评估和物理治疗技术,重症监护患者的物理治疗方法等。
(二)OBE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OBE理念的核心是成果导向,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针对学生所在专业领域所需具备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围绕具体能力确定具有指向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进行反向设计,以目标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我们就根据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解构,将课程分为16个教学模块和25个操作技能,明确每一知识模块和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聚焦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所能达到的学习成果。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而是强调个性化教学。教学评价同样聚焦于学习成果,而不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强调自我参照评价,不强调学生间的比较。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关注教学内容,而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轨迹,及时把握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进程及成果达成情况。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在接到新学期全部实行在線教学的任务后,立即着手对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及师资配备等情况进行在线讨论,根据原有教学安排,逐一梳理、落实在线课程教学计划。为了更快适应新型教学环境、掌握在线教学技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在线教学技巧和技能培训,请有在线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确保在线教学顺利实施。借此契机,“心肺物理治疗”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有了极大的提高,随后的一年多来,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基本形成了目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因此线上部分以理论学习为主,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线下部分多以实践教学为主,查漏补缺,通过精心设计,以成果为导向,反向促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教书育人,德育先行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意识矛盾不断加剧,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首位,坚持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具备坚定道德信仰、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医学人才[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就富含关爱患者、良好沟通等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元素,如今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及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人物和事迹更是为课程提供了更多贴近生活、深刻感人的课程思政案例,如新闻报道中呼吸治疗师深入救治一线,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实例,深刻鼓舞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坚持将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利用自身临床经验,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既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成为具有高尚医德和家国情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一)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
根据学校整体要求,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我们选取超星学习通作为基础教学平台,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平台作为辅助和补充。基于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创建网络课程,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登录以实现不同应用功能。教学平台集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及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包括教师下发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学习效果评价等模块的线上教学体系[4]。利用腾讯会议平台,采用直播形式对教学重难点及学生提出的常见问题进行统一说明答疑,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通过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平台使用、资源观看等问题。
由于康复治疗教育起步较晚,教学基础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没有成型的统一标准,现有课程资源相对薄弱,“心肺物理治疗”课程教学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选择使用在线精品慕课+自建课程资源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通过分析教学大纲,将每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后,我们决定选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心脏康复学”、人卫慕课的“走进肺功能”等已上线的国家精品优质慕课的部分内容,同时自制教学微课,整合原有教学视频、题库、课件等,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资源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学过程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融合、课后提升三个部分。
1.课前导学。正式开课前,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材、考核方案等材料发布至在线教学平台,便于学生了解课程计划及教学内容,提前做好学习准备。根据OBE理念,课前提出本次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成果,让学生有明确的可达成的学习目标。每周的课程学习内容及教学要求提前一周即上传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如观看预习视频、自测题等平台中的任务点,完成课前导学部分。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学生可随时通过多种渠道与教师沟通,教师也可在在线教学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通过测试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有重点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控。
2.课中融合。在课堂教学阶段集中时间与学生互动,采用难点问题讨论、答疑、小测验、案例分享等多种灵活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实践操作部分,重在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由教师纠正常见操作误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馈,及时总结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分析。线下教学部分与前期的导学部分有机融合,旨在让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课后提升。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客观题目为主的习题可供学生在课后练习,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整理课堂笔记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结合热点问题的学习体会可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肺康复》章节内容时,课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康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更好地完成作业,学生主动查找网上新闻报道、最新的科研论文等,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解,有效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传统教学中强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也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把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人的学习进程及轨迹,采用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心肺物理治疗”课程的教学评价目前由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50%,形成性评价占50%。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视频观看、教学互动、课后作业等,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各项内容完成度及评分均可实时显示和统计,学生通过学生端可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考评结果,教师通过教师端可随时根据学生教学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课堂教学也可使用平台讨论、签到、课堂练习等功能,教师自主设置各项积分,根据课堂教学表现及参与度,学生可得到相应积分。主观题型课后作业由教师打分、填写评语,也可根据需要让学生修改或重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进步。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生理基础》章节时,很多学生苦于知识点难以理解记忆,因此布置的作业为制作章节思维导图,学生上交作业,教师进行评分,学生可看到自己的得分及教师评语,并在下一次课堂上通过优秀作业展示相互学习、改进,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同时也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理性思考,合理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高校在线教学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最初仅仅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在线教学呈现爆发式增长,各大在线教学平台功能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在线教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授课相结合,既解决了线上课程无法面对面、缺乏实践指导的弊端,也弥补了线下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可以说实现了双赢[5]。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线下教学,也不同于目前广泛开展的慕课,而是理性思考各个课程教学特点,对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讨论环节进行合理构建,精心设计,摸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教学模式。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课程授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制定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确保两者有机融合,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观能动性
OBE理念强调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也就是我们一向遵循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目前出现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率低、缺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有些学生认为完成观看就算完成任务,有些学生观看视频后不能完全理解但也没有深究,还有些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没意思,讨论环节不愿意发言或者认为发不发言无所谓,等等。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切实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師信息技术水平,合理选用教学资源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较高,线上课程资源的制作也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合理选用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线教学平台及课程资源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何从众多资源中挑选出符合课程教学要求,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优质课程资源,就需要教师仔细甄别、精心打磨,同时还要根据课程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改进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结语
OBE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8期·案例教学在“高等油藏工程”课程的实践及应用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