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基于“知情意行”四维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史路平 刘瑞芳 李娟 李良秀
[关键词] 课程思政;老年人照护;四维统一;育人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衢州市指导性科技攻关项目“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Ndfip1作为AD患者早期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研究”(2021047);2021年度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高端养老护理人才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1QSK G43LX);2021年度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知情意行’四维统一的‘失智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KCSZYJ202104)
[作者简介] 史路平(1979—),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老年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9-22
高职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方面承担着主导作用,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失智失能老年照护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夯实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抓手,对青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一、开展“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的职业认同感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8.7%,其中失智失能老年人达4千万之多,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难度和压力较大[1]。老年照护人才,尤其是针对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一方面,我国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少,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对老年照护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由于社会价值导向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养老护理工作存在认识误区、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从业意愿不强[2]。但是青年护理学生拥有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要抓住学生价值观育成的关键时机,如何激励和发展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潜在人群,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加强青年护理专业学生对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的职业认同感,积极正向地引导和促进,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3]。
(二)有利于引领青年学生对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
“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通过将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日常“失智失能老年人护理”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繁重的照护工作中能够做到关爱失智失能老人,提高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照顾体验,老年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因此“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是让青年护理专业学生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三)有利于加强对青年学生科学研创、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
“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重点研究失智失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是一门针对失智失能老年人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课程。它所面对的护理对象是认知功能受损、自理能力低下的老年人,照护需求要比一般成年人要大,需要更精准的照护理论和技术。由于我国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青年学生发挥精益求精的科学研创精神,针对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寻找最符合我国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照护需求的理论和先进技术,通过良好的生活照料和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过得幸福而充实,能够安享晚年。
(四)体现了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实施1+X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基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的。除了要求各级培养培训机构有一定的通过率,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青年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胜任力的培养,在考评过程中评价细则里针对职业素养有重要的体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施中,“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重理论和技术,往往忽略职业素养和人文胜任力的培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在考试中勉强完成职业素养考评环节,不是内涵与内心的职业素养的外露。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组深感开展“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新三维”教学目标与“知、情、意、行”四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概述
“新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而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程学习的基础目标,是传统教学的精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习、获得、应用、内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倡导师生充分体验教与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欲望,以及科学的态度,倡导师生对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培育[5]。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要把知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内心与外行统一起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同向发力,引导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将知识认同、情感共鸣转化为行为实践[6]。知:代表认知维度,是情感激发的基础、行为形成的先导。情:代表情感与价值维度,增强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意:代表意志维度,实施“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对养老事业的情怀转化为强烈的从业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行:代表實践和行动维度,“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就是引领青年学生自觉自愿投身于祖国的养老事业中,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课程思政落实在“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四步闭环动态的教学循环中。第一步,设定课程目标,包含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相统一,这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第二步,在目标设立的基础上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第三步,通过有效的实施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是课程思政的落点。第四步,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估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实施多维度、多元化考评机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这是课程思政的最终归宿。
(二)实施路径
1.凝练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赋予课程价值内涵。凝练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逻辑起点。“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在于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责任感,能发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美德,愿意投身于中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德技并修的人才。“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将德育目标有效融入整体教学目标中。凝练出“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的五大育人目标“忠、勤、孝、智、仁”,五大思想政治育人目标详细阐述如表1所示。
2.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确立“新三维”专业教学目标。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爱老、护老、助老、防老”四个逻辑统一的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确立“新三维”专业教学目标,在其中体现“知、情、意、行”课程思政内涵的四维统一,这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重构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职业价值观、中华孝道的贯穿,要坚持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专业伦理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科学探究精神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情感培养相结合。以“爱老、护老”模块为例,内容见表2。
3.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功效。课程思政的实施阶段是思想政治育人的落地环节,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决定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其讲究的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技巧。本研究实施课程思政主要通过“二二一”模式开展,即两个课堂、两个平台、一系列活动实施课程思政。两个课堂:在第一课堂上,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阵地,此过程讲究的是润物无声。另外,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社会课堂,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两个平台: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教学资源平台。资源平台包含基于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教学微视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等。第二个平台是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细则、授课计划等。一系列活动:走进老人院、寻找失去的记忆等生动立体的课外活动,推选一批“天使之星”“感动校园人物”“最美00后”等一系列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五术”并重老年护理人才。
四、优化评价体系,量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就像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一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体现既有显性成果,也有隐性成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简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从五个维度量化评价体系和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五个维度包括: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团队与个人、技能与德能、过程与终末相结合,五个评价维度相互包含、相互交融。考核评价的五个维度要科学设置权重,既能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又能较为客观的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长期任务,需要实时根据学生的时代性、独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要不断地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探索其方法与效果。只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就值得借鉴和肯定。当然,本文提出的“失智失能老年人照护”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还需要在实证中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8期·思维导图在内分泌科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