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

2022.07.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法语报刊阅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SZND202106);2021年度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项目成果(川教工委函〔2021〕104号)

[作者简介] 赵晓帆(1994—),女,河北石家庄人,文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法语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37-04[收稿日期] 2022-01-1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新形势下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識,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中国情怀[2]。因此,高校法语专业课程应助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满足国家期待的法语人才。

一、法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3]。自此,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教育界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多聚焦在英语课程上。法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从可行性、实施路径、教学设计等方面展开教改研究,当前的研究与实践仍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教改目标主要聚焦“基础法语”等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侧重于语音语调学习、语法体系构建、词汇与句式积累等语言技能训练。而对侧重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思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类课程的思政化改革却鲜少涉及。

第二,本科阶段法语专业的授课对象为零基础学生,而英语专业面对的却是已有9~12年英语学龄的学生。因学情不同,法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当前法语课程思政研究却存在照搬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方案的现象。

第三,改革后的法语专业因课时量有限、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存在教学实践无法落实教学设计、支撑课程目标的情况。例如在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改革中,将补充我国文化术语的法语表达方式等同于法语课程思政,导致“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的产生。

第四,法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缺乏有效的教学成果验收和反馈机制,无法检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难以推动法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改进。

为解决目前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法语报刊阅读课作为教改对象,在课程思政新理念以文化人的支撑下,从顶层设计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改革。

二、法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

课程设置方面,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由开设于本科第三学年上期的“法语报刊阅读1”和下期的“法语报刊阅读2”组成,课时量充足。

课程目标方面,相较于“基础法语”等侧重于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课程,法语报刊阅读课作为文化类课程具有先天的以文化人优势,其课程目标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法语技能和提高外刊阅读能力之外,还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思辨能力,加深对中法两国社会文化的认识。

教材方面,相较于“基础法语”教材中的对话类文本,法语报刊阅读课的教材取自《世界报》等有代表性的法语报刊杂志,文章体裁多样,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与现实联系紧密,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

学情方面,相较于开设在第一学年的基础法语课,于第三学年开设的法语报刊阅读课面向的是已经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法语专业学生。他们能够通过顺畅的法语阅读,把握和感知报刊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与思辨,进行准确、有效的法语输出。

三、法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作为文化类课程的法语报刊阅读具有先天的思想政治育人优势,然而目前该课程却未能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存在“重语言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强、人文性弱”[4]等现象,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课程目标聚焦在通过阅读法语报刊,熟悉法国报刊文体、表达方式和常用词语,侧重于培养学生直接阅读法语报刊的能力,提高学生法语语言水平;并未将培养思辨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文化自信贯彻到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之中。

教材内容缺乏时效性。大部分高校选用的课程教材是2012年由傅荣主持编著、外研社出版的《全媒体时代的法语报刊导读教程》,该教材也是法语报刊阅读的最新教材。教材选材丰富、题材多样,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但其内容均取自法语报刊杂志于2005—2011年发布的文章,无法满足法语报刊阅读课对阅读内容时效性的要求。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受固定教材的影响,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语言授课方式,即通过文本的泛读与精读,对文中词汇、语法和句法进行解析。而在文章背景、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作者的立场及读者的态度等方面补充和讨论不足,缺少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讨论思辨、总结产出等环节,导致该课程存在严重的“思辨缺席”现象。

由于语言类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过于关注法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忽视了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育人。一方面,该课程内容全部取材自法语报刊杂志,缺少中国报道、中国声音和中国观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局限于对法国社会、文化的介绍,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法两国社会文化比较等议题的思考,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

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该课程依旧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固定比例综合的考核方式,且期末成绩的占比远高于平时成绩,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稍显懈怠。此外,該课程的期末考查仍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为满足试卷题型多样性的要求,试卷中对报刊常识、句子翻译、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占较大比例,而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与评述考查却仅占很小比例,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四、法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程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各国文化高度交融的新时代,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法语人才,推动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

(一)教师素养与团队建设

法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关键在教师。法语教师应明确身份定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切实认识到在教学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递、语言技能的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价值塑造,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师在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政策方针、道路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此外,还应整合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资源,各领域教师应通力合作,就法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大纲的修订、课程设计、内容扩充、实施路径等开展集体研究与讨论。各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力量,实现跨学院、跨部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目标

结合地方特色、各院校办学特点和实际学情,制定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明晰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中国情怀和思辨能力的复合型法语人才。

法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需细分为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想政治育人目标[5]。其中,专业教学目标应对学生的报刊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要求,通过阅读法语报刊,熟悉法国报刊文体、表达方式和常用词语,重点培养学生直接阅读法语报刊的能力,提高法语语言水平。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则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作出要求,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以及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内容开发

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梳理该课程的思想政治主题清单,探索将外刊阅读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一方面通过扩展教学内容,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建设在线课程,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将思想政治育人融入法语专业教育,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第一,为突出报刊阅读的时效性,就持续性的国际热点问题,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观点》等有代表性的法国报刊杂志于近三年就同一主题发表的新闻报道,如:教材第256页的阅读文本《福岛,文明的危机》[6]选自2011年4月10日《世界报》对同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时事评论。该报道距今已达10年,为保证阅读材料的时效性,教师可在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练习后,拓展后续报道,如引入2021年4月15日,法新社就同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海的最新报道《日本决定将处理后的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通过纵向阅读培养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

第二,为解决因教材来源单一而导致的中国观点缺失问题,教师需就选定的时事主题补充中国报道、中国视角、中国声音。可以选取《中国新闻周刊》等我国媒体就同一主题的相关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结合上文提到的福岛核事件,日本政府罔顾国际社会的质疑与反对,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教师可以补充人民网于2021年5月8日发表的文章《中国敦促日本直面国际社会对核污水排海的担忧》,通过对比阅读中法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帮助学生积累中国观点的法语表达,建立对中法两国国际形象的正确认知。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讨论思辨、总结产出等教学活动,改变当前法语教学存在的“思辨缺席”现象。就日本政府处理核废水的态度,可以补充2021年5月5日,法媒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跟踪报道《1986-2021——35年后的切尔诺贝利》,以及人民网于同年12月28日发表的中国抗疫总结《年度报道: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的卓越贡献》。通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在面临危机时不同的立场与态度及其背后原因,并就“大国责任与担当”展开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四,为改变外刊阅读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教师还可以将党史、改革开放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优质内容的法译文本引入课堂。2021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教师可以补充新华网于同年4月27日发表的报道《习近平:脱贫路上、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共产党说话算数》。通过阅读我国脱贫攻坚史,了解这一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帮助学生坚定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报刊阅读积累中国道路、制度、理念、文化的法语表达方式,用法语正确表达中国观点、传递中国思想,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决心,培养学生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对外传播。32DE72D6-F5A5-47F2-A599-FB48D2F7B213

(四)成绩考核与持续改进

一方面,法语教师应首先转变“一锤定音”式的传统课程考核观念[5],注重对学生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持续考查,并将思想政治育人的相关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创新考核形式。另一方面,建立教学改革成果验收和反馈机制,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及时检测教学改革成效,重点考查以文化人效果。定期开展课程团队成员、外语同行、法语专业师生的座谈交流会,根据教学实践、师生互动与座谈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法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

本文从当前高校法语专业教学“思政育人功能弱化”的现状与原因出发,以法语报刊阅读课为中心,在课程思政新理念以文化人的支撑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革新教学内容,从顶层设计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实现该课程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作为法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初次尝试,笔者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促進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