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龚鑫 王薇 丁见 马同军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实践”(SK2019A0218);2020年度安徽省级教学示范课“系统解剖学”(皖教秘高〔2020〕165号)
[作者简介] 龚 鑫(1979—),男,安徽芜湖人,医学硕士,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65-04 [收稿日期] 2022-01-18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首先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系统解剖学”课程具有覆盖专业广、授课学生多的特点[1]。同时,“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兴趣不高、自主性不强等现象。医学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医疗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后备人才,在目前医学教育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责任感不强,对待病患缺乏耐心和关爱之心,容易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2,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时代不仅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诊疗技术水平,而且对其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然而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师则主要讲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被割裂开[5]。课程思政理念不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从不同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资源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和全过程育人[6]。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我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和探讨在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修订入教学大纲,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基本内容及主要教学形式的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简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及参考资料等。以往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只体现专业教育目标,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课程目标,制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育人导向相统一。例如在《心血管系统》这一章中,知识目标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来学习心血管系统的专业知识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思考和分析药物(口服、静脉注射)如何进入循环系统,如何到达患处发挥疗效等内容;素质目标即通过熟悉和了解冠心病、高血压等临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结合我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熟悉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工作,养成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职业意识。同时,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安排10%的自主学习方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另外,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参考资料比较单一,均为解剖学专业资料和书籍,通过针对性地增加医学相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书籍,丰富课程建设资料。
(二)开展致敬“无语良师”和医学生誓词宣誓等开学第一课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系统解剖学”是我校所有专业均开设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上,将有序开展向“无语良师”致敬的缅怀活动,对“无语良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从而树立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无私奉献之心。同时,在班长带领下进行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学生懂得生命之重、医学事业之神圣,明确未来的责任意识。
(三)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案例集,融入理论和实验教学,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在“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独立增设一项活动,而是挖掘蕴含在“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前,组织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认真研读教材,寻找每一章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整理形成“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案例集,并将案例融入教案和讲稿之中。选取“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的几个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列举如下:在讲解肺的内容时,结合现今给全球带来灾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要了解病毒在肺、肾、肠道等器官的分布情况,尸检是最快捷的途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带领团队成员克服各种困难,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逝者家属的无私奉献和理解下,完成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逝者遗体解剖和后续多例遗体的解剖工作,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首次增加了“病理改变”内容,对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次疫情中,全国各省市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合自身,此次疫情中我校共有230余位校友积极支援湖北地区,特别是由我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体组成的安徽省第六批医疗队奔赴武汉,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此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树立今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不仅仅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防疫措施,在全世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中作出了优秀的榜样,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如在讲解眼的结构时,从角膜的结构和病变延伸到角膜捐献和移植,再拓展到遗体捐献,结合安徽省红十字会皖南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介绍我校遗体捐献的发展历程,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挖掘“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家国情怀、尊重生命、实事求是、职业素养等不同的角度将思想教育融入解剖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學。
(四)運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意识
学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思政实践的对象,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课程大纲制定的自主学习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开展“师生易位”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各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案中的理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各组学生自行任务分工,在查阅资料和制作课件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由学生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咨询者。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内容。每次讲授完毕后,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的融合等方面进行同组学生自评、其他组学生互评和授课教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解剖学”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够明确。另外,大多授课教师一直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且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的知识相脱节的现象。神经系统是“系统解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理解掌握难度最大的章节。在临床医学专业“系统解剖学”课程的神经系统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临床医生入课堂”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与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开展联合授课。通过临床医生选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临床病例,从临床角度讲解病例中包含的解剖学专业知识,从而强调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神经系统解剖知识点的理解和掌。同时,将临床医生的亲身经历融入职业思想教育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未来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和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系统解剖学”课程班级数较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在教学中仅以完成授课任务为主,缺乏与学生在思想上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因此,加强授课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职业奉献精神的培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十分重要。在开学第一课中,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全程参与“无语良师”缅怀活动,重温医学生誓言,并在第一次实验课上由授课教师带领宣读解剖学誓词,使每一位教师对医学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学期中,定期组织授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一些思想教育资料和书籍等进行学习和讨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系统解剖学”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关注授课班级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方面交流互动。授课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将授课教师开展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三、课程思政融入“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在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统计计算“系统解剖学”总评成绩及各分数段人数,并与以往的成绩相比较。由于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课程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未到校,采用线上授课方式进行,其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选择授课时间较近和教学模式基本相同的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课程成绩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成绩优良程度明显高于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这一统计结果体现了在“系统解剖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与不同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通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专业知识的效果。
在“系统解剖学”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表3~表5)。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系统解剖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需要,更接受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知识点或案例穿插入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内容在“系统解剖学”课程中所占比例应在20%以下,不宜过多。本次调查对今后的“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及其他解剖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和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既有扎实的解剖学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仁爱之心的医学生。同时,可提高解剖学授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从而逐步建设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良好师德师风的人体解剖学教师队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2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