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有关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中若干问题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周丽
[关键词] 勤工助学;劳动教育;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第二课堂成绩单二维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Y201738598)
[作者简介] 周 丽(1972—),女,湖北房县人,学士,中国计量大学学生处七级职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53-04 [收稿日期] 2021-05-31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方面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勤工助学规模的扩大和要求的提高,必须重新审视勤工助学的管理办法。为此,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18年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文件,对高校的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的管理办法,高校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须改进、完善和提高。
一、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类型较为单一
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问题。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很多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不足,岗位的类型较为单一[1-3]。这是一个老问题,但在新形势下,此问题依然存在。高校的勤工助学包括研究生的勤工助学和本科生的勤工助学。研究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助理。这些岗位一般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提供,基本上能满足需要。因此,勤工助学岗位不足主要是本科生勤工助学的崗位不足。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文件,按照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平均上岗工时原则上不低于20小时为标准,统筹安排、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4]。据估计,高校学生中有百分之二十是贫困生[1]。这样的话,具有一万学生的高校每月至少要提供四万小时的勤工助学岗位。现在高校普遍都有几万学生。按此要求,很多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严重不足。
除了数量不足的问题外,还有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较为单一的问题。勤工助学的岗位通常有教学助理岗、科研助理岗、行政助理岗和后勤服务工作岗等。前面已说,在一般的高校中,教学和科研助理一般都由研究生担任,而本科生通常只能从事行政助理、服务类的工作。服务类的工作主要是图书馆的阅览室管理、图书整理、后勤服务工作等。应该指出,阅览室管理、图书整理和后勤服务工作都是十分适合勤工助学的工作,轻视这些工作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些工作大多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无关。如果能增加一些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的岗位,那将有利于学生学用结合,增加学生对勤工助学的兴趣。
(二)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松弛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劳动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也有少数学生劳动纪律较差,工作马虎,工作质量不达要求。此外,有个别学生在工作了几次之后,不说明任何原因就不到岗了。导致用工部门只好重新招聘,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工作量。有时招聘不到合适人员,还会延误工期,这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虽然这样擅自脱岗的情况是少数,但影响较差。
目前,很多高校对这种没有责任感、擅自脱岗的学生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勤工助学的学生管理涉及三个单位: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二级学院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用人部门。学生属二级学院管理,用人单位无权处理学生。用人单位只能把情况反映到学校和二级学院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由于不少高校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处理这些问题也有难处。只要不发生影响特别大的事件,一般不会处理学生。主管部门对学生口头批评几句就算了,有的可能连口头批评都没有。
(三)劳动教育缺失
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是勤工助学的重要内容。但部分高校仅仅把勤工助学看作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手段,而缺少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应聘行政、图书馆等管理岗位,但不太愿意应聘后勤部门打扫教室等岗位;有的学生在勤工助学时劳动态度不端正、工作质量不达标;部分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意愿较低[5],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学生虽然参加了勤工助学,但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养成。劳动精神没有养成的重要原因是劳动教育的缺失。
(四)勤工助学的最佳时期不作为
暑假是开展勤工助学的最佳时期,但不少高校暑假期间勤工助学活动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一个暑假有近二个月的时间,学生没有学业负担,可以全身心投入勤工助学活动,这样会比整个开学期间(两个学期)勤工助学赚的多。高校一年开学时间大约是九个月,按照规定,学生勤工助学时间每个月至多四十小时,每小时报酬按照十五元计算,一个学生一年在开学期间通过勤工助学至多能赚到五千四百元。在东部地区,一个学生只要找到工作,二个月的收入超过五千四百元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从克服经济困难的角度看,暑假期间不进行勤工助学完全是错失良机。高校暑期不开展勤工助学的原因主要是,暑假教学工作停止了,科学研究和后勤工作减少了。因此,校内就没有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上暑假里都是学生自行找工作。但是,由于学生获得假期勤工助学工作的信息不多,自行找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的劳动权益也较难保障[6]。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对勤工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勤工助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解决经济困难,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劳动真切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养成劳动的意识和奋发自强的精神。劳动意识和奋发自强精神是一个人的宝贵品质,学生养成这些品质会终生受益。除了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外,勤工助学还有助于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有的高校领导对勤工助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从而放松了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例如,按照《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文件的规定,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下设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4]。但有些高校没有配备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专门的管理机构,更遑论在其下面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实际上,很多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工作自然就削弱了。另外,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责职不明,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质量和纪律要求不明。此外,已有学者指出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投入不足[7]。显然,经费投入不足削弱了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
(二)学校规模扩大,贫困生数量增多
客观地说,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数不足的问题同高校的扩张有关。高校勤工助学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一所大学的学生数大多是三四千人,现在有三四万学生的大学不在少数。学生数量大规模的扩张导致贫困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传统上,本科生勤工助学校内岗位由行政、后勤管理和图书馆等部门提供。随着贫困生数量的大量增加,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些部门提供的岗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三)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足
部分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意愿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经济资助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银行的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名额较少,较难获得。银行的助学贷款需毕业参加工作后及时偿还。如果参加工作后薪资不高,偿还货款也会有一定压力。比较有效的一种资助方式是勤工助学,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劳动获取报酬,解决经济困难。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前两种资助的学生参与度较高,而通过勤工助学途径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相对较少。产生这种情况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现在大多是少子女的家庭,虽然经济困难,但是父母都宁愿自己累一点,也不大會要求子女通过勤工助学攒学费和生活费。另外,社会上诸如炫富、赚快钱的不良风气也对部分学生的劳动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国家对贫困生的助学金和银行助学贷款的发放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发扬靠劳动换取报酬的自力更生精神。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配足工作人员。这是做好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高校中的二级学院可根据学生数的多少和实际需要确定专职管理人员或兼职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管理机构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劳动纪律和违纪处理办法等。应建立勤工助学的奖励、激励机制。例如,每学年由学校或二级学院评选若干勤工助学先进学生,公开表扬、奖励,以形成勤工助学为荣的风气。但实际上,目前很多高校并不开展这项工作,从而失去了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鼓励和引领。现在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进行重奖。科学竞赛获奖的学生应该得到奖励和表彰,勤工助学活动优秀的学生也同样应该得到奖励和表彰。
健全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的关键是高校的领导。没有高校领导的重视,就不可能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勤工助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的方针政策。
(二)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
前面已经指出,勤工助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都同缺少劳动教育有关。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是解决经济困难的手段,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在勤工助学活动前,应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职责、义务、纪律、权益及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勤工助学期间,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敬重劳动人民的品质。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增加收入,学生在勤工助学期间开展的劳动教育时间,可记入勤工助学时间,发放劳动报酬。劳动教育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也可通过邀请有关人员开讲座的方式进行。例如,请企业家介绍创立企业的经验,请专家、工程师讲技术革新,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讲敬业爱业、吃苦耐劳精神,请工人介绍实际操作经验等。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介绍自己勤工助学的体会和收获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自我提升。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暑期勤工助学基地
许多学者研究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勤工助学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的勤工助学基地仍然不多见。其中原因在于企业的用工需要稳定,企业职工一般每天八小时工作制,而高校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天能勤工助学的时间仅有一二小时。这种工作时间的不相协调性减少了校企合作勤工助学的可能性。而在暑假期间,学生没有学业负担,可以一天八小时进行勤工助学。因此,在暑假期间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勤工助学将会比较可行。建立暑期校企合作勤工助学基地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岗位数增多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其中包括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其次,企业有经济效益,能提供比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高的报酬,提高学生的收入。第三,有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企业的类型多样,高校可以选择一些同专业相关、技术先进的企业建立勤工助学基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向,有利于学生学用结合和创新教育。另外,学生在企业里劳动,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就有利于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优良习惯。也会直接体会到企业工人、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四、結语
勤工助学是高校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还存在种种与其重要性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高校领导和勤工助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管理机构和落实规章制度。为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勤工俭学的机会,应积极增加校内、校外勤工俭学的岗位。本文还指出了暑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性。另外,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7期·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 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