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浅析大学学风问题及对策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许琰,孙立山,熊杰
[关键词] 大学学风;学习态度;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一般项目“面向乘客需求的市郊铁路列车运行计划与停站方案一体化优化方法”(KM202010005001)
[作者简介] 许 琰(1986—),女,四川隆昌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交通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孙立山(1980—),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交通规划研究;熊 杰(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49-04 [收稿日期] 2021-04-14
一、引言
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国家将“人才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政治策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发展规模先后超越了美国、俄罗斯及印度等国家,我国“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不断转变[1]。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高等院校带来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等问题,因大学生缺乏从事专业相关行业的能力而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2],以否定知识与学习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那何为学风呢?学风是指一个学校的风气,广义上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全校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饱满的教学热情、高效的评价管理机制,一旦形成一定的群体性、稳定性的良好学校风气,就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前,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大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知识、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使得当前大学生有着更加灵活、独特、时代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传统的大学学风建设制度早已不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3]。一些陈旧管理制度早已不存在实际的效果,如若不及时更正和创新,不仅会导致学风建设的缺乏,而且会造成学生对于学校规则和制度的漠视,养成投机取巧的观念,造成学校中学习氛围低迷、不正等后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建设。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的学风建设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本文首先对典型的学风建设问题进行总结和原因探究,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典型的学风建设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学风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高校学风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及学校的管理三个角度出发,对高等院校中典型的学风建设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一)大学生学风问题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自觉性等方面的表现可以直观反映学校学风[4]。当前,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在学习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在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都有较强硬的管束和纪律要求,比如查寝,禁止携带手机等。而大学的氛围相对自由,给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导致学生自我要求降低,认识出现偏差,对于学习处于完全的放松状态。甚至有不少学生通宵熬夜玩手机、打游戏,作息不规律导致学习状态不佳,难以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出现厌学、挂科等现象。部分学生并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上课人在心不在,课后抄袭作业,敷衍了事。对于知识不能够完全理解,无法切实地掌握,考前突击成为常态。有些学生甚至为了通过考试,铤而走险试图作弊。
2.学习方法不合理。死记硬背,不深入分析研究知识点,考前背重点成为得分手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被动式学习方法,内驱力不足,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无法融会贯通,进而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以至于消磨学习兴趣,无法将心思放到学习中,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学习成效和学风建设。
3.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考入大学后,缺乏对自我学情的认识,缺乏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特别是刚迈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一方面,刚结束紧张的高中学习状态,面对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出现松懈怠慢现象;另一方面,对专业认知不足,不知道毕业之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便在游戏、电视剧、逛街中消磨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可见,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迷茫和无所事事的状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也缺乏斗志和动力。
(二)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将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认识、教学态度、教学热情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当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对学生学情认识存在偏差、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
1.学情认识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认识和合理规划,不再需要教师监督和督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止于课堂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2.重科研/行政轻教学。高等院校教师一般都承担科研、教学的双重任务,部分“双肩挑”教师还承担着相应的行政职务。因此,不少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很难将所有精力或者大部分精力放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上。
3.教学模式陈旧。当前的高校教育仍是传统教育模式(Course-based Education,CBE),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校管理问题
学校管理是学风建設的兵法。当前,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够严谨合理,学习成效考核机制也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不利于学校学风建设。此外,有些学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也无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行为。
三、典型的学风建设问题成因
大学校园不良学风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大学生学风问题背后的真正成因,才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学风不正的问题,推进大学的学风建设。因此,本文将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及学校层面浅析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的学风有待加强
1.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于高中来说有较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都需要学生有相应转变。如果沿用高中时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则难以跟上大学课堂节奏,导致学习陷入被动状态,进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大学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律意识。大学生在没有升学压力之后,自我要求降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部分大学生将精力放在娱乐、兼职等其他方面。
3.缺乏合理的学习规划。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相关的实习实践较少。对专业素养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对于人才培养方面也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还存在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之间的错位现象。
(二)教师的学情认识有待提高
1.个别教师重科研、政绩,不重视大学课堂,缺乏教书育人的意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等不认真学习的状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成就感,从而漠视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造成学生不好好学与教师不好好教的恶性循环。
2.教师过于看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大学课堂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单一的教学形式,过于依赖教学媒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三)学校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1.对于学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学生步入学习正轨,导致个别学生出现大量科目挂科、毕业困难等现象。因此,可以采用分层分级手段对学生学情进行动态监督管理,以保证学生必要的学习进程。
2.对于教师教学,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制度和教师教育教学的激励制度。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或者意见建议无法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导致教师无法针对不足之处做出及时的纠正;对于学生接受的先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风格,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导致教师的教学动力和研学动力不足,也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四、学风建设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学风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正如前文指出,优良的学风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从学生、教师及学校不同角度提出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规划教育
在进行大学学风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思维转换的教育。学风建设实质上还是靠学生自律自发地进行学习,这就要以学生认识大学学习重要性为前提。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起理想抱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发投入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我能力有客观清晰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专业概念,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成才。
(二)建立健全师生评价反馈制度
教师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推进者。教师的行为习惯、专业素养、思想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丰富有效的教学模式、优良的教风都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大学生可以在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下进行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大学的课堂学习,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增加课程实习实践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获。通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进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学习的乐趣,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不斷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要想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就要不断创新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不能只采用书面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5]。一般而言,在改革考核制度时,要严格遵守“宽进严出”“全面考核”“以考促学”这三个原则[1]。提高实习实践部分的比重,不让实习和实践流于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不是只发展自己书面考试的能力。建立健全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制度,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教学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和研学动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开放的校园学习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鼓励学生团体和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开拓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文娱体育、实践技能、学术科技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如利用网络公众平台宣传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包括公众号、官方微博、QQ群等。设置学习小组、资料共享等功能,让学生有学习交流的途径,在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大学校园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5],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积极开展以德智体美劳为主题的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学风建设。
五、结语
大学的学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5期·接受理论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耦合机制研究 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