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身份制度性思维调查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刘东彪,刘怡
[关键词] 英语专业;教师;身份;制度性思维;新文科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项目“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研究”(GH181036);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制度主义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建构研究”(20200602015)
[作者简介] 刘东彪(1979—),男,河北沧州人,博士,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语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刘 怡(197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09-04 [收稿日期] 2021-10-10
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突破了以往学界对于英语专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成为未来英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总体措施和总体目标[1]。然而,现有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在学科内涵、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模式等方面的文献仍鲜有实证性研究。本文认为,我国教育实践改革的主要模式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诸如知识价值、教育和课程目的等基本理念问题,结果通常以国家课程政策体现出来,并且效力辐射全国或地方政府管辖高校[2],因此,对于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场域中的主体——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身份的制度性思维进行调查,将对当前“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未来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以及突破现有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专业身份”是本研究提出的一个概念。身份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所保持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指一个人或事物保持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特征或个性。而“专业”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专门的职业,二是专门的学业。根据《辞海》的解释,本研究所讨论的专业属于第二个范畴,即高等学校中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所分的学业门类。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来说,专业身份是指其在高等教育眾多学科和专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与特征,保持了什么样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什么样独特的作用与功能,从而区别于其他专业。换言之,专业身份是其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合法性与合理性依据。在以上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专业身份的构成要素包括学科基础、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研究的制度是依据新制度主义的流派之一——话语制度主义对于制定的界定,即制度不再是宏大的结构,而是内化于行动者之中,是共同的理解和“信仰”。这一内涵在于话语控制人类个体如何以某一种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去思考、言说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话语不仅仅在于个体通过文本或相互交流获得权力,而更是在于成为一种存在于个体头脑中,或者在其共同参与的社会网络中的意义框架。这种框架存在于人们的经验或经历之中,无论人们对其是否有意识,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的言行方式[3]。制度性思维是个体行动者之间达成了的对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理解,并且化于行动者的观念之中,成为约束行动者的意义框架[4]。整合本文对专业身份的构成要素,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身份的制度性理解可以概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基础和培养要求三个方面的整合性、稳定性和统一性理解。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编制了《对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理解》的调查问卷。题型设计采用封闭式问题,具体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限选题。问卷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基本信息问题和主体问题。问题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政策话语、学科专家话语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围绕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选择三个方面。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选取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等院校。采用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填答、回收与数据统计,共计回收答卷1082份,确定有效问卷728份。数据来源涵盖全国26个省、4个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地区。
问卷数据收集完成之后,为了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进行了内容信度和结构效度检测。首先,利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检测,用以反映调查问卷各个问题的相关程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其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88,根据统计原理,克朗巴哈系数如果高于0.8,则其内部信度极好[5],说明本问卷调查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然后,继续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检测,用以观察问卷选项的因子附着性和变量间的相关性,即问卷能够有效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经过测试,本次问卷调查数据KMO值为0.769,P值为0,说明问卷数据结构效度较高。
三、结果分析
(一)英语专业身份制度性思维的主要体现
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的制度性思维。高校英语教师认为英语专业最为突出的教育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关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有一半以上的英语专业教师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有三分之一的英语专业教师认为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他选择合计占总比例的五分之一。可见,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对于英语专业教育目的的选择主要基于社会本位,并且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类型定位的制度性思维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的人才,这体现了其多元性的价值取向,即需要面向新世界和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满足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及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此外,统计结果发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类型的选择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选择之间不存在互相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不同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的选择同样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培养要求方面的制度性思维。培养要求往往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英语专业是与英语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有53.4%的英语专业教师认为“英语应用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主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紧居其二,“学习能力”位居第三。其他能力包括“文化传播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选项仅有少数英语专业教师选择。结合英语专业教师对语言技能类课程应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选择来看,不管教师选择哪一种能力,近70%的教师认为语言技能类课程应占到学时总数的40%以上,近47%的教师认为语言技能类课程应占到50%以上。此外,具体在语言技能方面,“英语听、说表达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翻译能力”,“阅读、鉴赏英语作品的能力”排在第三,第四位的是“英语写作能力”。
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核心,这是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首要思维模式。其能力构成基本符合“听、说、读、写、译”这一组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翻译能力”成为第二位受关注的能力。此外,问卷统计表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主要期望是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得对于英语国家各种文化现象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在素养方面,人文世界、全球理念、国际视野、多元文化这些关键词被认为是英语专业人才的必备内在品质;在能力方面,除了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最主要的选择以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已成为当前英语专业教师的共识。并且“交际和协作”“弘扬中国文化”等这些能力也受到了重视,体现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英语专业人才的主要功能和价值的期待。
第三,学科基础方面的制度性思维。对于高校专业来说,关于学科基础问题则体现了其对于知识价值的判断。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认为人文社会学科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并且绝大多数选择了语言学与文学体现。这体现出作为传统学科理论基础,语言学与文学受到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的认同。并且,语言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及教学研究也被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认为是英语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超过50%的高校英語专业教师认为英语专业主要选择了英语语言知识、翻译基础理论、英语文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相比之下对与其他知识的选择比例较低,如教学理论、中国文化知识、汉语语言知识、国家政策法规等。而且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还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经过统计发现,当前英语专业教师对于拓展英语专业的知识选择范围还具有强烈的愿望,并且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还应该学习更加广泛的知识,内容已远远超过前文所总结的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四大学科范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际商务知识”。
(二)英语专业身份制度性理解中的竞争话语联盟
本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身份理解方面存在差异化观念或对立性主张。
首先,本研究发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具有行业或职业表现出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关于英语专业培养方向的竞争话语联盟。具体表现为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认为不应具有方向性,即应该培养“通才”;而另外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则认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倾向性,即英语专业应该培养“专才”。在具体的培养方向上,教育行业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方向;其次为翻译行业;再次为商贸行业。这表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专业化人才培养在职业方向上的选择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并且与当前英语专业与其相近的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合部分,其内在诉求在于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与相关行业的针对性培养,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
其次,对于课程设置的选择依据,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群体中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存在多个话语联盟,主要体现为以学生就业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两种观点之间的对立,这反映了当前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本质性认识。本次问卷调查中,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当前关于英语专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您比较赞同以下哪些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表现出了多种观点,其中选择“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和同质化严重”这一选项的教师占比最多,占到总数的72.53%。因此,对于培养模式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诉求,其内在驱动力是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要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更加表现为学生就业本位和学校本位。
四、思考与建议
第一,加快构建政策话语体系,打破历史路径依赖。本文研究发现,多年来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已经建构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身份的共同理解与认知模式,这必将直接作用于教育实践,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发展的阻力。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英语专业不需要依托于任何学科,即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学好英语就可以。这种思想导致了英语专业实际上仍然是扮演着语言培训机构的角色[6],并且对于语言能力的重视也限制了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遇到了瓶颈[7]。因此,关注英语专业身份制度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话语制度体系,以及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的规范性与可预测性。
第二,努力消除邏辑矛盾冲突,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作为话语建构的结果,制度思维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趋同性的观点,但是往往缺乏内在逻辑合理性。本研究表明:在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身份的制度性理解中存在多种逻辑矛盾,其产生原因在于英语专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导致了其文学和文化属性不断被削弱,知识选择上不断拓展,以及英语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新文科”时代,英语专业教育发展应该在外在工具理性与内在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衡,而且在关注英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性需求的同时,不能牺牲英语专业学科的自身发展,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三,不断加强学科基础建设,破除知识选择“自助餐”文化。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于英语专业的知识选择形成了一种“自助餐”文化,即英语专业似乎可以涉及任何学科知识,而这一过程并非是围绕学科与知识的内在逻辑展开,结果导致学科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并且如果口径过宽,就不成其为专业[8]。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发展应该首先关注其学科身份问题,并且充分认识到学科对专业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英语专业身份的制度性思维研究,验证了政策话语的建构功能,彰显了政策话语通过微观权力构成政策行动者共同分享的思维框架(即隐性的制度)的结果。必须意识到:面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不应该仅仅认为这是一种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变化下的一种自然状态,更要意识到政策话语建构的作用与结果。同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发展要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9],其“新”主要体现于人文精神的主题变化、学科的融合交叉,以及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 10 ]。当然,在现有制度安排和政策话语的影响之下,想要实现本文提出的建议绝非易事,必须重视观念、话语、制度在英语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5期·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