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期·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2.07.2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梁圆圆,周惠玉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 梁圆圆(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周惠玉(1987—),男(蒙古族),山东济宁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70-04    [收稿日期] 2021-03-22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这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承受着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社会上涌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件、2013年轰动全国的复旦投毒案,以及2019年武汉大学女生坠楼案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起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育改革必须从育人本质要求、国家意识形态出发,围绕课程改革核心关键,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所有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精神等理念融入各个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2]。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培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民族观、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是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协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为国家、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发育特点、心理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人格相对完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學基本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课程性质、目的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将其纳入高校公共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危机预防意识、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等的公开课[3]。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必修课,涉及所有在校大学生,这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受教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合地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思想品德,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立足于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心理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情感困惑、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适应社会,侧重人的心理层面和微观世界[4]。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完成思想政治课程的保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良好社会适应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的思想观念偏激、价值观扭曲,学生必定不能拥有良好的人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二者是一致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0年,经过北京大学心理系、学生会倡议,并联合多所高校,将每年5月25日设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在高校生活、情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发展,高校人数往往超过上万人,心理咨询师对上万人来说不过杯水车薪,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再加上很多高校对正常的心理防治和引导不重视,学校侧重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很多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走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和教师的依赖,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心理落差或者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又担心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不正常,从而不敢向教师咨询[5]。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针对个别群体,而不是针对每一个人,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缩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需要通过中考、高考后才能进入大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教师以及社会普遍关注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将目标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在学校产生比较大的压力,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和引导能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者迷恋网络,但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进入大学后,学生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加之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语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生活单一。虽然大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落后,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讲解式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低下,并没有达到设定的心理教育目标要求。而且,高校管理者不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校一个星期设置一个学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教学范围广,教学任务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生活、情感、学习方面的困惑。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心理学专家或者其他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比较少,导致学生遇到问题后无法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有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严重,但由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低,不仅无法解决学生问题,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的心理恐慌。还有的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在一起,认为二者目标是一样的,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就不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了,根本无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必须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环节,实现各个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育部2018年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主要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目标进行。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标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自我进行情绪管理、情感管理,发展学习技能,用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进行情绪管理,并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好职业规划,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等;自我认知要求教师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的未病先防、养身修心等理论,让学生对自我心理、行为和认知进行评价,在接受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学会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状态,学会与自己独处。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从这三个维度开展,并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二者相辅相成、协同育人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概述”章节中的“人的心理发展”部分,可以融入家国情怀、个人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健康自我的构建”章节的“自我探索”“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部分,可以融入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人合作精神;“大学生健康人格”章节的“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部分,可以融入法治意识、法律知识;“大学生恋爱”章节的“爱情内涵”“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和心理特点”部分,可以融入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尊重、包容、平等等良好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二)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师讲解、案例示范等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中,教师可以搜集大学生关心的、贴近大学生生活以及典型性的教育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案例进行分析,提炼案件中关于自尊自爱、相互包容、平等交友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互联网相关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进行剪辑制作,用文字+视频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案件过程,然后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如何处理类似的关系,遇到矛盾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评价,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倡导平等自由、互相尊重人格等原则,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国内外大学的优质心理课程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可以学习课程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课程拓展和课后作业发布在网上,让学生下载。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与教师沟通,实时互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能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师德、开朗的个性、善于倾听,值得学生信赖,还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答疑解惑,还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要根据学生人数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人才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一般来说,普通大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必须达到6~8人,并将这些教師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师职称评选时有所倾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辅导方法、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等内容,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鼓励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結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矛盾突出。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必须联合其他专业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提高育人效果。同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