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期·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关键词] PDCA;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专项课题“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lsbkjxzx201929);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敏捷性构建过程研究:以辽宁省为例”(WQ2020008);2019年度辽宁师范大学新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制度逻辑、资源编排与创新绩效: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BS2019W008)
[作者简介] 张琳琳(198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创新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7-11
一、引言
教育质量体现着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周济在新闻通气会上强调,必须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完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推进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质量提升作为高校发展的永恒目标,科学地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常态检测,使高校能够对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常态化、全过程的监控并持续改进,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1]。
二、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系统;其中,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常是由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则是由高等学校自身负责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活动[2]。高校外部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只是依据质量行为主体和行为实施范围不同而对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的简单划分;外部质量保障措施要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作用,内部质量保障措施折射的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二者紧密联结为一体,且都是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共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中提出,要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PDCA理论
PDCA循环最先由休哈特提出,之后由戴明进行宣传普及,所以又被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源自全面质量管理,一共有四个阶段,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修正(Act),即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做出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效果、修正计划,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4]。其中,在计划阶段,确定需要实现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做计划时可以采用5W1H法或者因果图法。5W1H包括为什么、做什么、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如何做。因果图法(5M1E)用于研究结果与影响因素。执行阶段,通过制定执行计划,落实计划目标。检查阶段,对照计划方案,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查找问题并进行总结。修正阶段,将成功的经验变成标准,以失败的经验为依据进行下一个循环。
三、高校内部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新时代,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持续改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
(一)未形成“生态系统”
教学质量各个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之间表现出“生物链”特性,如老师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学生向老师提供教学修改参考等。根据生物学原理,这些主体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动态可持续平衡系统,通过生态系统运作,不同主体能够得到不断发展,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分”。同时,这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与教学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许多基础教学要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提升和修正。
(二)未形成循环管理模式
虽然保障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方式开始向系统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质量循环上升的管理体系,没有将专业质量、课程质量和教材质量等进行协同整合。因此,在具体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更无法快速解决问题,容易出现高校虽然在某一阶段能够进行集中修正,但无法进行持续改进提高等问题。
(三)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需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尤其在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如何保证线上教学质量成为教学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此时,线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配备相应的资源,同时进行线上教学培训。因此,修正过程对于处于易变性、不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阶段的教学环境来说尤为重要,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引起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足够重视,其与体系内其他过程的关系也不甚清晰。
(四)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生态系统”、采用循环管理模式和通过修正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通过有效的循环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循环过程中教学“生态系统”不断修正偏离路线,保证各项教学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在循环过程中有助于持续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教学质量,这主要是通过循环当中的协同整合、修正等相互衔接的过程实现的。此外,修正是“生态系统”适应发展的基础,因为“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主体是不断变化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嵌入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即教学环境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持续进行修正,来适应这些弹性变化。仍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即是对教学环境改变的一种适应与修正反应。
四、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PDCA循环理论的出现,为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上述问题的不断发现与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路,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构,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新途径,对于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5,6]。PDCA具有层层循环的特点,各教学质量保障分系统都围绕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总目标朝着相同方向运转。通过不断把高校各项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助于协同创新,互相促进。此外,PDC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一个循环,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之后进入下一个循环,持续进行改进。因此,PDCA循环有助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PDCA循环共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纠正阶段等四个相互衔接的部分。
(一)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主要以5W1H方法进行目标分析和方案设定。5W1H即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将5W1H方法应用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时,需要说明学校教学质量战略和规划目标(Why),即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考虑学校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学生和社会等各方面需求,确定教学方面的质量目标,如应用型大学可以从就业开始倒逼培养目标;说明如何做(How),即完成目标需要实现哪些质量标准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说明需要做的任务与内容(What),即能够完成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按照上述规划,进一步明确阶段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时间(When),以及具体完成对象(Who),在哪里完成(Where)。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5W1H方法的基础是国家政策、学校现状及各方需求,因此,要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及学校优劣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此外,具体实施方案应与实施时间相匹配,虽然目标具有阶段属性,但不同目标之间应紧密衔接。由于计划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因此,应同时结合质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以便进行衡量、评估与修正。
(二)执行阶段
执行是计划真正发挥功能的保障。这一过程是有效整合学校相关人员、物质和时间的过程。在执行阶段,首先进行教育与培训,提高相关部门与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理解教学质量体系各目标基本内涵与要求。然后,制定执行计划,执行过程不仅要严格按照质量目标及标准进行,而且需要设计执行计划,形成执行方案。此外需要协调相关教职员工,将任务层层落实到具体的机构与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对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备案。
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应注意的是在忠于计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创新,忠于计划即执行需要以教学质量计划为根本指导,不能脱离计划,按照计划的质量目标和标准进行落实。适当创新即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具体落实方案进行适度调整。此外,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带来挑战,面对这些变化,需要依靠一些临时或应急的方案,学校需要形成适时调整行动方案的理念。例如,此次新冠疫情,教学从以线下为主改为线上为主,这些教学方法的转变考验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灵活性与应变性。其次,执行需要持续有力,要经常性地通过评价等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保证质量目标执行的有效性。
(三)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需要对照质量计划,检查计划落实的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首先需要确认质量目标是否按照计划日程实施,从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收集教学质量保障目标各方面数据,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检查课堂秩序,建立教学督导机制、论文查重抽检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数据,如就业质量。需要确认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可宣传推广。当然,检查并不一定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也有可能有事前检查,事前检查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系统的辨析,以保障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纠正阶段
纠正阶段需要鼓励良好的质量目标表现,将其变成标准,同时分析质量问题,以在下一个PDCA循環中得以解决。因此,这一阶段强调的是纠正,即如果质量结果与计划不符,则需要通过因果图进行分析,查找原因,然后进入新的PDCA循环。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按照质量计划实行了,但成果并不理想或者未取得预期成果,此时需要调整教学质量计划,再次进入新的PDCA循环。对于质量结果与计划相符的情况,需要总结形成标准,同时设定更高的教学质量计划。其中,因果图是一种分析原因的有效工具,常用于管理学研究中,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校员工、教学资源配备、采用方法、教学管理过程等的追踪,找寻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检查阶段相同。由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纠正的过程中,要结合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和灵活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计划目标与要求。质量结果应该与“动态”的计划相符。
五、结语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我國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存在的未形成“生态系统”、未形成循环管理模式和通过修正进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有待改进等问题,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持续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纠正阶段等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教学质量问题的发现、解决,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的提升。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3期·医学院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的探讨 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