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期·基于造型能力培养的课标设计探讨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俞明海 李静 王金瑞
[关键词] 课程标准;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学习素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 ‘双高背景下以教师团队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研究”(20GZD15);2021年度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质量工程课题“高教普及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研究与实践”(YJG202109)
[作者简介] 俞明海(1967—),浙江舟山人,博士,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148-04 [收稿日期] 2021-06-15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教育改革、支撑产业发展、发挥中国特色、对标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2]。2019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双高计划”的推荐项目。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修订设想
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体现在课堂上与课堂下所参与或接触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角。教师肩负起组织、引导与监控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引导其全面发展。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习过程,使其成为发展自我、获取知识的主人。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以艺术生的认知过程、思维活动为主体,重视其在实训室内动手实操的直接体验。专师在课堂中不必充当导演或编剧,而是作为课程设计者、教练者、帮助者、引导者和参与者[3]。
二、建立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导向,成就创新人才”为施教目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良好素养,掌握设计基本理论与实操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专业特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融入设计师职业资格证、艺术设计专业技术规范、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课程体系”逐层递进的方式建构课程体系[4]。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与程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双高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对现有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标准设计进行评估,重新修订符合新时代校企融合发展的课程标准,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化为以创新试验、研究开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基地。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的基础性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符合“双高计划”要求的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应符合下列程序:(1)课标定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高职课程的定位、性质与目标。(2)评价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和职业分析,以专业能力培育为基点,确定就业岗位能力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及评价要求。(3)修订准则。按照职业资格要求,修订课程内容,参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体化教改课程标准,构建凸显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准则,规范教学要求、实施职业能力鉴定和课程考核结合的评价方法。(4)行业调研。教学单位组织专师围绕行业内典型企业的岗位工种、技术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质素与专业能力展开调查,形成课程教学和职业分析资料。(5)初稿编撰。按照职业技能标准,结合本专业课程的职业及教学分析,拟订教学要求与课程定位,建立课程框架,把教学任务与职业分析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并编写初稿。(6)研讨审定。专师与企业人员对课标初稿进行研讨并形成课标送审稿,学校出面邀请行业专家对课标送审稿把关审定,确认试行。(7)完善实施。按照课标组织课程实施,配置教学资源,实施过程中适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及时修改完善课程标准,提高课标质量与成效。
四、课程标准的内容
课标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信息与设计思路、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其中教学实施包括专师素质、教学场地及设施要求、教学建议和方法、考核标准与教材选择。
1.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主要是阐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功用,以及课程类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2.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对课程学习预期成效的概括,包括知识、质素及技能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现。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群体,明确教学达标要求,应从素质、技能和知识等方面进行说明。课程目标的阐述要具体明了,牵涉到课标编写中的目标表述應避免使用“懂得”“了解”“知道”“熟悉”之类的模糊动词,建议使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例如“能熟练操作模型雕刻机”等。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将框架设计、内容确定、教改理念与课程实施有机结合,清晰阐述课程总体设计的思路、内容定位的依据、内容选择、课程目标等信息,能合理体现课标的先进与创新。
4.课程信息。课程基础信息主要包括专业信息、课程代码、课时与学分等方面的情况。
5.内容与课时。明确课程内容应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各模块内容相对应的学时。课标撰写时要注意考量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并且要与整体内容有机融合。
五、“造型设计基础”课标设计
本文以“造型设计基础”为例,阐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情况。“造型设计基础”是为设计专业的艺术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属于专业群平台课。课程把以往的“素描”“色彩”“构成”三门基础课合并修订为“造型设计基础”课,其中“构成”课程分为平面、色彩与立体构成三个模块。通过对造型基础的学习,可以为平面设计、数媒设计、广告设计、环艺设计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艺术设计各专业的通用基础能力,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5]。
1.课程目标。“造型设计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能熟练手绘设计草图,培养学生认识素描、色彩基础对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并掌握设计造型的基本知识;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空间构成的概况;掌握素描、色彩的基础理论、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2.课程设计。艺术设计边缘学科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T”字形专业人才,才能立足于这个领域并且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设计、艺术、科学三者相结合[6]。在教会手绘设计基本工具使用的同时,灌输形式美法则的概念,培养学生具有艺术审美素质,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作品对社会及个体的心理暗示功能,在课程框架结构、体例结构方面兼顾素描造型能力与平面构成、色彩表现与构成、空间构成与透视对设计能力培养的影响。课程学习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及形式美法则应用的训练,掌握设计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基本形态进行艺术设计。
3.教学内容。“造型设计基础”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先修课程为“专业引导”,让艺术生做好三年专业学习的自我规划与通盘认识,了解本课程学习对其学习生涯的奠基作用,切实按照要求完成以下四个模块的训练。
模块1: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训练(参考课时8学时)。(1)学习目标。探讨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加强造型对象的艺术表现力,掌握逻辑构成要素的思维方式和造型规律;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2)教学内容及要求。技能与知识要求:随堂作业,描摹一组运用形式美法则的设计作品,通过练习掌握对称与均衡的异同、单纯齐一、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和变化统一等美学规律。(3)教学设计与考核标准。要求学生描摹一组设计作品,纸面干净整洁,构图美观,体现对所学知識的认识。
模块2:平面空间构成方法训练(参考课时12学时)。(1)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平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加强平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案例教学,引入设计作品,学生能够应用构成法则设计平面作品。(2)内容与要求。熟练画出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近似构成、特异构成、肌理构成的创意小稿,运用联想的发散思维方式,以一个发散点画出10个以上创意草图,要求有独创性,通过构成练习,掌握重复构成的造型规律、近似构成的造型规律、特异造型的造型规律、渐变造型的造型规律、发射造型的造型规律和肌理造型的造型规律。(3)教学设计与考核标准。临摹优秀案例并完成随堂平面构成小稿,要求临摹到位,设计小稿能体现构成的创意表达;应用联想的发散思维方式,以一个发散点画出10个以上创意小稿,要求草图方案手绘技法娴熟并具独创性。
模块3:色彩构成(参考课时12学时)。(1)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明辨色与光的关系、物体固有色的构成;洞悉色彩的三要素并从视觉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系统地体认人的视知觉和色彩的联系、色彩的视知觉现象;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与配置,塑造理想的色彩形态。
(2)内容与要求。强化写生与临摹的基本功训练,注重造型训练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掌握色彩三要素的对比,熟练辨析明度九调。(3)教学活动与考核标准。掌握色彩的理论知识、色彩的分类与特性,做好模仿作业与随堂练习。
模块4:空间构成(参考课时12学时)。(1)学习目标。掌握空间构成要素、构成规律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建立三维空间概念。(2)内容与要求。遵循形式美规律组织线、面、块构成,并使其构成元素与设计创意相吻合。加强对空间意识或直觉的培养,能通过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艺术生的形象思维和设计能力。(3)教学设计与考核标准。掌握空间构成的美学原则、软质线的构成、硬质线的构成、连续面的构型、空间构成与设计的应用、单元面的构型以及基本形体的分割与造型。要求手绘作品干净整洁,空间设计符合形式美法则,设计作品富有韵味。(4)应用实施。本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过渡到主动创造性动手设计。
模式建议:采用课题式教学和案例分析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为4个课题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应用分析式教学时,可在课堂中引用中外优秀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评价: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在课程中找到个体所擅长的项目,使其能熟练绘制草图,完成素描和构成设计作品,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最后提交的课题作业中综合考查其学习效果。本课程参考平时四个模块的作业成果,以最后一次综合作业为期末成绩,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六、结语
学生既是民族技艺的传承希望,也是新时代设计强国的灵魂所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标修订,确保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终极实现。艺术专业课标修订与专业建设作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手段,在设计专业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专业课程改革与课标修订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专业建设研究的核心。
- 上一篇: 基于指导大学生专业英语论文的探讨和研究 2025-01-09
- 下一篇: 2021年第43期·积极组织跨学科竞赛 促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 2022-08-01